- +1
不消費主義者生存手冊:吃剩飯、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購物
原創 故事FM 故事FM
愛哲按:
又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了。這幾年,中國的快遞和外賣服務已經十分精細。然而,看著由此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垃圾,我也開始問自己:我們真的需要消費那么多東西嗎?
我曾看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一部紀錄片,介紹的是英國的一些「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就是一群和消費主義對抗的人。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刺激人們過度消費,掠奪地球資源,破壞環境。那部紀錄片中的不消費主義者會去翻超市垃圾桶,揀人們扔掉的過期食品,加工處理半腐爛的食物自己吃。
這些年來,我一直想找個實踐「不消費主義」的中國人來采訪,來聽聽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平時怎么生活。但很遺憾,一直沒找到,直到我的好朋友秦軒把紅姐寫的一篇文章推薦給我。
我是 Mantis,大家都叫我紅姐,今年 39 歲,因為很早之前在天涯發了一篇 6 年不租房的文章受到了關注。我現在住在新西蘭,一直過著極簡不消費的生活。

-1-
小時候的美術夢
我老家在貴州,小時候家里窮。我很早就喜歡上了畫畫,可畢竟父母都是文盲,讓他們在那種貧窮的環境下支持我的藝術人生,在那個年代的貴州是無法想象的。我不可能說服父母。
所以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存錢,希望高中畢業時自己能有一筆錢去讀自己想讀的美術學院。
-2-
上海生活
紅姐后來如愿去了四川美術學院學習動畫,2002 年畢業后到上海發展。一個曾經家庭條件不太好的鄉下姑娘,來到上海這樣紙醉金迷的大都市工作,紅姐開始想補償自己。
那時候我已經在一家小公司做了兩年半,然后跳槽去盛大網絡做游戲美術設計師,此后我在職業路上就沒有遇到太大的坎。因為小時候窮過,所以經濟條件提升后就有補償心理。
我在上海工作了 6 年,那段時間我和大部分上海都市女孩差不多,買很多衣服鞋子,每天都像模特走秀。加上我在動漫圈工作,周圍朋友也都喜歡打扮,在這樣的影響下我每天上班穿得都很夸張,頭發不是染成紅色就是漂成白色,一年換 18 個造型。

-3-
搬家
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紅姐 27 歲那年,紅姐原本愛畫畫勝過一切,但是在上海做過的幾份工作,任務永遠是完成金主爸爸的需求。
當畫畫和自己討厭的事情聯系在一起,紅姐感覺自己對畫畫的愛在被消磨。她逐漸發現,只有在別人對自己有需求時,她才畫的出東西。這使她陷入了嚴重的抑郁,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
當時突然就覺得手上很多東西沒有意義了。再加上那時我跟前任分手,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
那段時間我在上海搬家,我的物質財產可以把一個小貨車塞爆。那次搬家后,我就覺得花這么大力氣搬這些東西,對自己很沒意義。之后再次搬家的時候,我只帶了個 15 公斤不到的包,里面裝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其他什么都沒帶就離開了。
-4-
辦公桌下的背包
離開后我去了歐洲,在那邊逛了一圈后到了北京。因為當時我有個在金山工作的同學正好要結婚,讓我去頂她的位置,于是我就去金山做游戲美術。
那時我已經不怎么買東西了,錢揣在兜里花不出去,沒有物質欲望。在金山工作的時候,我沒有租房。因為只是幫人頂位置,不知道哪天離開,租房的話以后搬家麻煩。于是開始上班后,我就把那個背包塞在自己的工位底下,基本上周一進辦公樓,周五出樓,周末出去玩。

沒有房租、水電和網費,公司一天包三餐,什么花銷都沒有。半年之后我就發現自己對錢的關注度在慢慢降低,突然有一天想起來去查戶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有那么多錢了,覺得應該把這些錢花掉。
可是我已經沒有花銷的地方,又不愿買物質的東西,于是我就吃遍京城好吃的餐廳。哪怕一個自助上千,只要好吃我都會去。凡是喜歡的歌手來北京開演唱會,我一場沒錯過。如果有特別喜歡的歌手到其他城市開演唱會,我也飛過去看。但是我不買任何增加我行李重量的東西。買多了一來辦公室不好放,二來要走的時候自己背不動。
-5-
國家地理紀錄片
在這段時間,紅姐也偶然看到了美國國家地理的那個紀錄片,這是她第一次知道 Freegan,也就是不消費主義者這個群體。
有一天周末,我到朋友家洗衣服。在朋友家就看到了這個節目。看完后我就去搜他們的網站,了解這群人為什么以這種方式生活。
這些不消費主義者跟我情況差不多,都是有錢不花。當時我到處搜集資源生活,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覺得相比花錢買東西,撿別人本身不用的東西在搬家時處理起來不會有太多心理障礙。于是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利用人類的過剩資源生活。在實踐過程中,我開始逐漸在這個行為里找到一點莫名的成就感。

-6-
同事打包的飯菜
作為不消費主義者,一天三餐是大部分人避不開的。在金山的時候我很少考慮食物,因為公司食堂很好,一天管三頓飯。但后面我跳槽去了游戲谷,就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食物的問題。
那時候我開始跟我周圍人說:如果你們去外面吃飯,買單時有不想要的剩菜,就打包給我。我把宣言放出去后,再也沒缺過吃的。
不過一開始周圍人會有點害怕幫我打包,尤其是我的下屬。他們知道我會接受這個食物,但又覺得我是上司,擔心給上司帶剩菜不好。于是,他們為了幫我打包同時面子上過得去,就會給我點個新菜。
這時我就很崩潰,我沒法接受別人花錢給我買東西。然后我就花了一些時間讓我的朋友們理解,打包時候不要給我點新菜,飯菜剩什么算什么,拿回來吃不吃由我決定,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一段時間后他們開始無所謂地把剩菜打包給我。
-7-
美國沙發客
2014 年左右, 我在現實中接觸到了自己的同類。他是一個到北京旅行的美國沙發客, 在沙發客網站上聯系我, 希望我為他介紹一些北京的旅行信息。交流中,他告訴我他在中國已經游歷了 10 個月,并且找到了特別的免費食物來源。中國的大城市每天都有很多酒樓辦婚宴,于是他跑到酒樓附近,別人的婚宴一結束,他就進去拿食品袋裝桌上剩下的東西。他用這招在中國走了 10 個月,沒有花錢買過吃的。
我之后去美國的時候,本想復制這個方法,結果發現行不通。因為美國是分餐制,基本上餐廳不會有可拿的剩余食物。于是我明白了,一切還是要因地制宜。

-8-
極簡生活攢下的錢
衣服的解決辦法和食物差不多,我很多姐妹每年會打包一些不要的舊衣服給我。可最開始她們給我衣服的時候,也會買幾件新的放在里面,把我搞得很崩潰。我就慢慢地糾正她們,不要在人情世故上放不下面子,之后她們就慢慢明白給我東西不用那么多顧慮。
衣服和食物基本上不花錢,住宿也沒有花費,平時不是住公司就是住朋友家。那時北京的交通也很便宜,公交 4 毛一次,50 塊充個卡可以用半年,交通費也基本能忽略不計了。
衣食住行都花不了什么錢的時候,自己的錢越來越多,我就希望用「高人生性價比」的方法把錢花出去。所以我就想到用攢下的錢去留學。小時候想好好學動畫,但那時自己連臺電腦都買不起。現在有錢了,所以想去好點的地方學習。因為新西蘭動畫很強,我就來了新西蘭。
-9-
新西蘭的野菜
在新西蘭的第一年,我找到了極其豐富的大自然剩余食物——新西蘭的野菜。其實說是野菜,在國內就是菜市場賣的菜。薄荷、雞毛菜、蒜苔,這些都能在野外采得到。韭菜也非常多,茴香當季時河邊到處都是。我還把采到的菜拿到網上去賣,后來別人跟我說這樣在網上賣違法,于是我就自己吃,偶爾送一些給朋友。

因為我已經習慣了不花錢解決事情, 所以我學到了很多常人不了解的東西。比如第一年我研究了很多蘑菇,還有不少其他植物和海藻。我要向大自然索取這些食材,就要知道哪里有什么物種,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而且由于要研究本地物種,很多資料就只能看英文的。別人說我的雅思之所以能考過,全是靠折騰這些。
比如說蘑菇,必須要搞清哪種能吃,哪種不能吃,否則吃錯了會要命。以前我們對蘑菇的很多認知是錯誤的,如果按照上學時生物課亂教的「顏色鮮艷的蘑菇是毒蘑菇,長相平凡的蘑菇就是食用菇」這句話去吃,幾條命都不夠死的。我在這邊找到了三個品種的牛肝菌,多得吃不完。
我在新西蘭留學的時候租了房,但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 每天拖到很晚才走。離開學校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然后就打著手電筒到公園里采牛肝菌,回去炒了當晚飯吃。我研究蘑菇以后才知道,新西蘭有很多致幻蘑菇,像毒品一樣,采食致幻蘑菇是違法的。
但是這邊一到晚上就有很多人偷偷去找這種蘑菇,我去找牛肝菌的時候就常常遇到他們。他們看到我之后還會心一笑,我就很生氣,我說我不是來找那個的。如果半夜警察把找蘑菇的人全抓了,我到警察局都不知道怎么解釋。

-10-
農場垃圾箱
不消費主義者的實踐方法,在中國和國外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國家地理的紀錄片里,國外很多人翻超市門口的垃圾桶。但在中國不能這么干,因為中國垃圾分類太糟糕,所以我沒在國內翻過公共垃圾桶。
不過我在新西蘭翻過,因為新西蘭農場垃圾桶的東西太豐富了。我去年在新西蘭北島的一個家庭旅館住了一年,在旅館打工換宿。我給老板當司機,每個禮拜去農場買菜。
有一次,我在農場看到賣菜小妹把西蘭花葉子剝下來扔掉,就問她西蘭花的葉子能不能給我,因為我覺得可以吃。然后小妹說想要就拿走,還告訴我后面垃圾箱里有更多,要的話可以自己去翻。
我走到巨型垃圾箱那里,看到里面的東西我就震驚了:里面裝滿了蔬菜,它們被扔掉只是因為一點點品相不好!
新西蘭的蔬菜賣得非常貴,一顆西蘭花賣到合人民幣 10 塊錢一顆,但他們只賣相貌完美的蔬菜。土豆有一條口子就直接扔了,洋蔥發了一公分的芽就整袋扔掉。當時我什么都沒說,回到車里把所有的購物袋拿出來,裝了5個袋子。

-11-
鮑魚和海虹
除了農場的青菜,我也找到了很多其他資源,比如鮑魚、海紅、貝殼、海螺。這邊的鮑魚比巴掌還大,淺水里就有。在比公交車還大的礁石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海虹。因為這個我還學會了看潮汐預告,知道什么時候潮水到最低點。這時候海虹全部露在上面,只要去就能搞到很多。
不過在新西蘭捕撈有數量限制,當時鮑魚每年一人最多 10 個,海虹一人最多 15 個。鮑魚還有尺寸限制,捕撈小于 13.5 公分的鮑魚都是違法的,所以還要注意這些法規。

-12-
不消費主義大神們
紅姐平時會在自己的公眾號「卑賤的人類」上分享日常生活小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不消費主義者越來越多,甚至慢慢出現了不同分支。
有很多人說不消費主義者是世界上最極端的環保主義者,其中還加入了很多素食主義者,vegan(嚴格素食主義者),他們以這種方式減少自己對動物的剝削。我還沒有那么極端,好歹還沒變成一個 vegan。
其實剛開始不消費生活的時候,我沒有太多環保概念。我只是想為自己非人類的生活方式找個理論依據,我還是有點害怕自己走得太偏門。后來我發現這種方式不僅不偏門,而且還有很多同類,甚至能通過自己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
我寫過德國奶奶海德瑪麗的故事,她一開始就是想嘗試一年不花錢的生活,結果試驗結束后再也回不去了。這個奶奶在去世前過了接近 20 年的不消費生活,自己的養老金都直接送人了,因為她的生活已經完全不需要錢了。

-13-
零塑料試驗
我發現塑料對海洋和陸地環境的污染都是最難解決的,很多動物深受其害。所以我去年開始過零塑料生活,不購買任何帶塑料包裝的東西。
我本來很愛吃泡面,在試驗期間為了不產生塑料垃圾,我學會了自己做泡面。自己拉面條,拉好后煮熟,然后冷水激一下,把面條蜷成團放進烤箱烘干,泡面就做成了,要吃的時候澆水泡開即可。
這一年我不買任何塑料制品,實在避不開的時候我就會計算數量。我給了自己一個咖啡罐,把這一年產生的塑料垃圾都裝進罐子,垃圾總量不能超過罐子容積。現在一年過去了,罐子還剩 1/3。
-14-
過細的社會分工奪走了我們的樂趣
我那么多年都過著極簡的不消費生活,我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因此我身上的束縛會少很多。我覺得我能把自己照顧好,家人有事的時候能幫得上,就可以了。
我覺得消費主義總是給人「真的需要那個東西」的錯覺。說實話,我認為很多人過度消費,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太無聊。當你每天只能重復干一件小小的事情,你的生活必定比較無聊,賺到錢后肯定會使勁補償自己的缺失。但如果我一個人活得像一支軍隊,我就沒有什么好補償的。

當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不用錢解決問題的好處時,我開始避免花錢解決事情。比如說,我喜歡喝日本的味增湯,可是味增湯的包裝有塑料,我又要禁塑料。于是我就從零開始,自己把黃豆種出來,把米曲培養出來。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我找不到米曲的時候,就跑到隔壁的日本料理店問店里的師傅有沒有做米曲的種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和認識的人比一包味增更重要。因為想做味增,我認識了日本料理店的師傅,他還教了我很多味增以外的東西,我瞬間感覺其中很多東西都很有趣,覺得自己應該去趟日本。
所以我認為消費主義實際上是用錢斷絕了你和世界的其他聯系。
我覺得不消費生活是一條單行道,因為一旦試過,就會發覺自己以前錯過了太多好東西,然后再也不愿回去過消費主義的生活。
——————
當購物簡單到只需滑動手指,過度消費就成了當代生活的癥候。今天這期節目,也是響應了綠色和平組織最近發起的「我不要過度的世界」的倡議,反思我們被過度消費所包圍和異化的生活。雙十一快到了,你真的需要剁手這么多東西嗎?你的快遞需要這么多層層的包裹嗎?
-封面圖及未注明來源圖片
均由 講述者 提供

Staff
講述者 | 紅姐
主播 | @寇愛哲
制作人 | @寇愛哲
聲音設計 | 孫澤雨
文字整理 | 張詩怡
校對 | 張博文
運營 | 翌辰
BGM List
01.Story FM Main Theme - 彭寒(片頭曲)
02.Colorboys Vol.2 - Colorboys(如愿學畫)
03.Goodnight Geen - Michael Formanek(沒有意義)
04.Untitledthingthing(解決食物)
05.The Hands of a Clock - Lullatone(到新西蘭)
06.Track02 - milktub(新西蘭菜市場)
07.Driftwood(不生孩子)
08.beto - matador(片尾曲)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云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 酷我音樂
均可收聽
原標題:《不消費主義者生存手冊:吃剩飯、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購物 | 故事F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