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年互聯網人群圖鑒:你患上“老年網癮”,我卻被技術拋棄
原創 時代數據君 時代數據
如果你突然發現你的爺爺奶奶關注了你的抖音賬號,不要驚訝,他們每天玩抖音的時間可能比你還長。
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老年群體觸網研究報告》顯示,老年網民互聯網人均使用時長達3小時,有6.4%的老年人每天上網時間在7個小時以上。

梳理過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我們會發現:2007年以前,中國網民中5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數量所占比重從未突破5%,在經歷了2008年到2011年的波動性地提升之后,5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開始迅速攀升,從2012年的6.2%增至2020年的22.8%,如今差不多4個網民中就有1個是中老年人。


老人被稱為“數字難民”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年齡更不再是阻擋生活的桎梏,老人與網也沒有我們想象的如此艱難。事實真的如此嗎?

微信,是大多數中國老人觸網的起點。中科院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超九成老人會使用微信聊天。超八成中老年人都會在微信中發表情包、在朋友圈與他人互動、接收或發微信紅包,近七成會拍攝和轉發小視頻。

除了這種入門級的應用,從廣場舞教學、養生指南到時事新聞,以及西瓜、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也在不斷地豐富爺爺奶奶們的網絡生活。




可樂觀的數據背后,積極地學習著如何快樂上網的老人們正在成為網絡詐騙的“獵物”。
2019年上半年,僅騰訊110平臺受理中老年人受騙舉報量就超過兩萬次。其中,97%受騙的中老年人曾遭資金損失,涉案金額從百元到數萬元不等。
2018年《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將被騙廣泛定義為錢財、感情、謠言、虛假宣傳等多方面,中老年人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者疑似上當受騙過)的比例為67.3%。
而在各類網絡詐騙事件,紅包詐騙最為常見。中科院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中指出,60.3%的中老年網民遭遇過紅包詐騙,有52.3%的因“贈送手機流量”被騙。另外,還有48.6%的中老年網民在優惠打折中獎團購方面被騙。



無論是老年人們快樂的沖浪生活還是受騙困境,在這些搶眼的數字之外,疫情期間頻繁登上熱搜的“老人無健康碼遭公交司機拒載”不時提醒著我們,還有一群老人被孤立在數字生活之外。
21世紀下半葉,我國將進入穩定的老齡社會形態,老齡化水平36%-38%之間,成為全球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即使在在今天,我國的老年人也并不是少數群體。國家統計局(2020)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占據總人口比重的12.6%,早已遠超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的統計標準(7%)。

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非網民群體里仍有13.4%的人是因為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而不上網。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讓他們即使想要一起走入數字世界,也無法實現。

除了無法使用網絡的老人之外,也有一部分老人并不想使用網絡。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雖然有 49%不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認為缺少互聯網接入在信息的 獲得上處于弱勢,但是仍有 35%不使用互聯網的老人對此不以為然,不認為自己會錯過什么重要信息。在中國的非網民群體中也有6.2%的人是因對互聯網不感興趣而自主選擇不上網。
但是,當手機支付的二維碼貼滿大街小巷,銀行的大量人工窗口被機器取代,去到醫院卻被告知只能線上掛號,自助機上報到、政務服務只接受提前在線預約,天安門門票取消線下購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衣食住行可以通過甚至只能通過互聯網完成時,老人們都沒有選擇的余地。
作者 | 鄭藝陽
編輯 | 鄭藝陽
設計 | 蔡展
原標題:《老年互聯網人群圖鑒:你患上“老年網癮”,我卻被技術拋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