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覽|虹鎮老街的影像滄桑
上海,具有獨特歷史文化標志的虹鎮老街,在地理位置上的唐、宋時期屬于松江府,遞經虹口港和虹安鎮的變遷。20世紀初上?!渡陥蟆酚虚l北虹鎮的記載,20年代北面稱虹鎮,虹鎮北街。30年代,虹鎮老街周邊有農田,村莊,店鋪并實行保甲制管理,還有小型巢絲場、乳牛場、三寶堂等。這以后,虹鎮老街歷遭炮火的洗禮,又經火災的重建,因密集的居住區,一度成為棚戶區的代名詞。90年代以后,高樓終于崛起,歷經反復,終于,一個嶄新的虹鎮老街、一個面向未來的虹鎮老街已經矗立在虹口這塊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土地上。

1997年,虹鎮老街遠眺。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除署名外)

2009年,從虹鎮老街一期遠眺上海天際線

2020年9月,航拍瑞虹新城。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一次,我們可以從這些90年代開始緩緩顯影的影像中,觸摸歷史的肌理,感受歲月的滄桑,從而在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地域中,讀出一些什么樣的故事,得到什么樣的啟迪?
首先是歷史和現代性的碰撞。正如吉登斯所說,現代性的發生是一次非傳統化的事件,是傳統“斷裂”的結果,從而可以引發對自然的社會化、啟蒙的進步模式等一系列問題的重新思考。如果說全球化涉及到的是人與人、個體與社會、國家與國家等之間的張力關系的話,那么,非傳統化則是要重新反思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人類介入自然體系和社會制度之后,引起了諸多的不安和風險,從而使得未來撲朔迷離;但與此同時,不安和風險也為我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思考背后,這些虹鎮老街的影像,也就有了更多解讀的指向……
我們看到,拍攝者在當年作為一個清醒的介入者,而非冷酷的旁觀者,融入了生活中的虹鎮老街。或者說,他不管是自覺的還是憑借著一時的直覺,借助虹鎮老街融入了對民俗事像布滿錯綜復雜“陷阱”的解讀。他以發自內心的方式感受生活,體驗民俗,同時又在尋找或者擦除某些不同尋常的意味。這些的影像進入曾經貧瘠的或是耗盡的日常生活,在有預謀的質詢和戲劇化的軌跡中聚焦單個或群體的現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留在虹鎮老街的每一個曾經的個體,其個人的生活目的和如何生活的方式,都被深深植入在落寞卻錯綜復雜的影像中。

1996年,天寶路274弄居民肖像。

1992年,虹鎮老街曾經煙熏火燎的弄堂。

1993年,虹鎮老街上的煙紙鋪。

1994年,生活在虹鎮老街。

1994年,生活在虹鎮老街。

1994年,生活在虹鎮老街。
這些畫面也許還在提醒我們,歷史的進程是無法逆轉的,現代化的觸角正以難以想象的推進力度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拍攝者的責任并不是回避這一現實,而是通過鏡頭更好地為歷史的進程提供更有價值的引導空間。其最終目的,在留下了經典的紀實文獻之外,是否足以讓人停下來思考:為什么是在虹鎮老街,為什么是這樣一種生活——更為重要是的,虹鎮老街所凝固的歷史,已經成為最好的歷史教科書,無論從黨史、新中國史,還是從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角度,都能以不同的觸摸方式,感受一個時代曾經有過的滄桑和溫情。觸摸的過程,就是讓平凡生活世界和象征性的世界之間,交雜更多生存體驗的肌理和顆粒,這就有趣了!
從表面上看,拍攝者所有的努力,都希望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個瞬間,告訴你一種真實的存在,真的就像是生活中日常呈現的那樣,就像是你回眸一瞥看到的虹鎮老街。但是,也許你沒有意識到的是,什么才是生活中的真實——從理發模式的變遷,到街巷孩子不同的嬉鬧,從一場別具情調的婚禮,到時髦的模特鶴立雞群,最終連同巨幅的樓宇廣告,進入未來的世紀……
最后,攝影人的虹鎮老街又會為后人留下什么?記錄上海這座城市嗎?太簡單了!圖解一個時代嗎?也沒有必要這樣夸張!真正有價值的影像不再會是簡單地告訴人們,在哪一個地域和哪一個瞬間發生了什么,而是通過拍攝者入木三分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呈現給無數的后來人: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似乎無足輕重的時代,有一個攝影人是如何觀看上海這座城市和虹鎮老街的關聯!或者說,他所呈現的,就是一個時代不可能重復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因為,只有個性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才可能證明人的存在,而非僅僅告訴人們,世界是怎么存在過的……說得簡單一點,我們看到了一個既是“旁觀者”又是“介入者”的攝影人,在曾經的某個歷史節點上,如何帶給我們對一種城市生態的認知,從而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未來的虹鎮老街,走入這座城市的內心深處。

2009年6月,瑞虹新城描繪的未來前景被制成巨幅海報張貼在圍墻上。

2009年10月,一戶已被動遷并拆除部分墻體的居民房。

2019年2月,從一處破碎的玻璃窗眺望遠方虹鎮老街。

2009年6月,一盆鮮花被廢棄在水斗內。

2009年10月,動遷標語張貼在虹鎮老街街頭巷尾。

2009年10月,居民飼養的鴿子棲息在晾衣桿上。
因此,我們得以慶幸,中國的現代化,絕非歐風美雨的“沖擊反應”,而有其根本的內在的歷史根芽或活水源頭。許多城市的主政者正面對著日日翻新的城市天際線,競相角逐所謂的現代化肌理——他們要么急于讓它融入某種全球性的風景,要么就得聲稱已為它找到某種 “傳統 ”美學的依托……然而當我們在這一次,通過影像(包括各種歷史遺存的實物)觸摸虹鎮老街的歷史滄桑時,也許可以通過更為堅定的立場,站在人和城市確鑿的、即時的、雙向的聯系空間,以潛移默化的圖景,重新渲染出城市的現實和未來。這一切或許不是偶然,因為若干年后人們回過頭來看古老又陌生的虹鎮老街,也許不是回溯,而是前瞻,因為所有的改變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有了全新的更為理性化的理由。尤其是隨著虹鎮老街最后一片棚戶區的拆遷,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自然有了更多審讀和觸摸的價值!

2020年9月,曾經的虹鎮老街,當下的瑞虹新城。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展出地點:海派文化中心(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1468號四川北路公園內)
展出時間:2020年10月14日-10月31日
策展人:林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