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高調展示五代機原型機,應另眼相看韓國航空工業
近日,韓國首次向外界公開了第五代隱身戰機KF-X首架原型機進行總裝的照片,該機計劃在2022年首飛。由此,外界也第一次見到了這款經歷諸多磨難的“小國五代機”的真容全貌。而且,韓國也毫無懸念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后,第四個進入到第五代隱身戰機原型機制造階段的國家。
作為一個在1988年才開始自主研制國產軍用飛機的國家,韓國航空工業能夠在短短30余年的時間內,實現從最初級的螺旋槳飛機到第五代噴氣式隱身戰機的巨大跨越,不得不說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漢江奇跡”。
那么,韓國航空工業為何能夠發展如此之快?KF-X首架原型機的總裝視頻又帶給了我們哪些新的信息?為什么是韓國,而不是日本、印度甚至土耳其,成為第四個制造第五代隱身戰機原型機的國家?我們不妨一起來尋找答案。

KF-X首架原型機總裝照片。
韓國航空工業的“太極”式創業史
韓國航空工業最初是從大修美式戰機和生產部分配套零部件開始起步的,相比韓國其他工業制造行業,比如車輛、船舶等要晚得多。而且,即便是在國防工業領域內,韓國航空工業也要比其他軍工行業實力弱的多。
不過,在韓國政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力打造的“漢江奇跡”的帶動下,韓國航空工業終于在80年代后期全面啟動,而且一起跑就是“沖刺”的狀態。1988年,韓國國防部國防開發局與大宇重工業公司合作,研制韓國第一種國產軍用飛機——KT-1“雄飛”渦槳式初級教練機。
事實上,不止是韓國,很多其他航空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都是以螺旋槳飛機作為國產飛機研發的開端,比如我國。我國第一種國產飛機就是在1954年首飛的初教-5螺旋槳式初級教練機——蘇聯雅克-18的仿制型號。而我國第一架完全自主研發且批量裝備部隊的軍用飛機也是螺旋槳式初級教練機,這就是至今還在使用的一代經典——初教-6。所以,韓國國防部以及航空企業選擇渦槳式初級教練機作為國產飛機發展的起步型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在全力研制KT-1“雄飛”渦槳式初級教練機的同時,韓國國防部以及航空企業開始以兩步走的模式,加速推進自身科研以及生產實力的提升:一方面,在1992年由韓國三星航空航天公司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研發T-50“金鷹”噴氣式高級教練機——這一步主要是為了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師,充分學習和吸收后者的設計經驗和研發實力。
另一方面,韓國國防部在1991年終于與美國達成協議,批量采購F-16戰機并引進該機的組裝生產線——這一步主要是為了全面引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先進的制造設備、管理制度以及生產經驗,提升韓國航空企業的生產能力。為此,F-16戰機的生產和組裝被分配給韓國幾大航空制造企業,包括三星、大宇、現代以及LG,而沒有全部交給三星集團。

菲律賓裝備的F/A-50輕型戰斗機。該機由T-50教練機衍生而來。
這樣,到了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初,隨著T-50順利完成研制以及韓國國產KF-16戰機批量下線,韓國航空工業相對完整的研發以及生產體系已經基本構建完畢,而且起點非常高,等于從最基礎的螺旋槳式初級教練機直接進入到第四代噴氣式戰斗機。以此為基礎,韓國航空工業陸續啟動了中型通用直升機、武裝直升機、大中型無人機、輕型戰斗攻擊機的研發工作,直到KF-X第五代隱身戰機項目的提出。
回顧韓國航空工業從KT-1到KF-X這30余年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太極”式的發展策略。我國的太極拳最為講究的就是“借力發力”,強調充分借助外部的力量,因勢利導,為我所用。韓國政府以及航空工業深諳此道,像一只貪婪的蟬一樣,不停地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幾棵“大樹”之間徘徊,吸吮其汁液,助自身成長。反過來,又利用這些大樹的“蔭涼”,將自身的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國——T-50“金鷹”雖然未能贏得美國空軍的青睞,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暢銷的噴氣式高級教練機。
另一方面,韓國政府以及航空工業也在全力“修內功”,打造“強者”。最為典型的就是在1999年將分散在各大集團的航空部門整合在一起,包括三星航空航天公司、大宇重工業公司以及現代航天與飛行器公司,成立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負責幾乎韓國所有軍用航空飛行器的研發和生產工作,包括第五代隱身戰機KF-X。

KF-X為未來內部彈艙預留了空間。
關于KF-X首架原型機的三個沒想到
通過KF-X首架原型機的總裝視頻和照片,我們還能夠獲取不少新的信息。至少對于筆者來說,有三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是韓國第五代隱身戰機KF-X竟然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翼身一體化設計和制造工藝。傳統的航空結構設計和制造工藝都是將整個飛機分解成幾大部分,包括前機身、中機身、后機身、主翼、尾翼等氣動面。各部分分別生產制造,然后在總裝線上進行組裝。特別是機身和主翼,都是分別生產再組裝在一起的。
但是,從F-35隱身戰機開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采用了先進的翼身一體化設計和制造工藝,其整體貫穿式機翼為多梁、多墻結構,外翼與中央翼之間無設計分離面,主受力骨架為6個貫穿兩側外翼和中央翼的鈦合金弓形正題組合梁,減少了對接接頭和連接件,有利于結構減重和改善結構完整性。外翼部分的主受力骨架還包括前、后梁以及鈦合金梁之間的5個鋁合金縱墻。外翼上、下蒙皮為碳纖維復合材料整體壁板,中央翼上蒙皮由5塊復合材料子結構組成,機翼結構同時也是巨大的整體油箱。
F-35隱身戰機的這一先進設計理念和制造工藝出現后,第一個效仿者就是中國FC-31“鶻鷹”隱身戰機。當然,這是中國航空工業在借鑒F-35隱身戰機的基礎上,自主實現技術突破的。而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顯然是從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學來的這一“絕技”。
這倒也不奇怪,因為當初韓國政府在2015年決定批量采購F-35A隱身戰機時,就以美國轉讓25種先進航空技術為條件。不過,美國政府經過審慎考慮后,將4種技術——有源相控陣雷達、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光電瞄準吊艙和綜合電子戰套件從名單上劃掉。那么,如今韓國第五代隱身戰機KF-X所采用的翼身一體化設計和制造工藝,很可能就是從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得到的余下21種技術之一。

KF-X將安裝韓國自主研制的相控陣雷達。
第二個沒想到是韓國第五代隱身戰機KF-X竟然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化飛機裝配定位設備,包括數控定位器Pogo柱、真空吸盤柔性定位工裝、機械臂、激光跟蹤儀以及激光雷達等。以往,我們認為這些最先進的數字化飛機裝配定位設備只是美國等世界一流航空強國的“專利”,歐洲國家的體系相對來說并不完整,而俄羅斯航空工業最為原始,完全沒有此類設備。作為一個自主研制飛機的歷史只有30余年的國家,筆者只能猜測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也許還是利用那個21種技術轉讓的機會,從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得到了全套的F-35生產線數字化飛機裝配定位設備。
第三個沒想到是第一次看到了韓國第五代隱身戰機KF-X所預留的內部彈艙空間結構。此前,外界一直詬病KF-X設計方案中的機腹半埋式導彈掛架,所以將其稱為4.5代戰機,而不是真正的第五代戰機。直到此次視頻曝光,我們才看到了傳說中KF-X設計方案的內置彈艙。從該彈艙的長寬以及深度尺寸判斷,掛載4枚歐洲“流星”中遠距空空導彈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KF-X戰機真正能夠用上這個內置彈艙設計,恐怕也要到Block2以后的批次了。

KF-X能進展到目前程度表明韓國航空工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
為什么是韓國?
其實,看到這里,很多讀者可能會問:世界第五代戰機研發的第四把交椅為什么是韓國人來坐?
論財力,韓國不及印度。印度研發武器裝備,從來都是技術實力不夠,沒有錢不夠的時候。況且,印度背后也有俄羅斯的支持。論技術,韓國不及日本。日本武器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要遠勝過韓國,尤其是在航空工業領域。論與西方國家的關系,韓國不及早已是北約成員國之一的土耳其。
但是,韓國就是憑借著一個又一個明智的選擇,最終走通了第五代隱身戰機的發展之路。首先,韓國第五代隱身戰機KF-X的設計定位非常務實,就是代替F-4和F-5的中型戰機,不像日本“心神”和土耳其TF-X那樣好高騖遠、追求大而全。暫時突破不了的新技術,就先不用,機腹內埋式掛架和加萊特附面層隔道進氣道同樣可以達到準隱身的目的。
其次,韓國雖然創造能力并不出色,但是吸收借鑒再創新的能力不可小覷——從K-2主戰坦克、“世宗大王”級導彈驅逐艦等就是典型的代表。這一點,印度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最后,更重要的在于,美國政府對于韓國的戒備之心更小,對其武器裝備發展的管制也更少。所以,韓國軍方能夠擁有更多的進攻性武器裝備,也能夠從西方國家得到想要的各種先進技術,除了核武器技術。韓國甚至想要發展核動力潛艇,美國也沒有出面制止。對此,恐怕日本羨慕的不是一點半點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