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盧江良隨筆《羅丹的“模特”》
大凡造型藝術家,總會跟模特發生一些故事,例如:文藝復興意大利三杰之一拉斐爾為了尋找最美的模特,走遍了意大利的大街小巷;現代藝術創始人畢加索為了靈感和作品,游走于眾多情人之間;巴洛克藝術之父卡拉瓦喬因鐘愛的模特被提親,怒不可遏殺了人……而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之首的羅丹,自然也不例外。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羅丹的那些經典雕塑作品背后,幾乎都留下了與模特們的精彩故事。不過,最廣為人知的是與《沉思》《永恒的青春》《法蘭西》《黎明》《再會》等作品的模特卡米爾。因為卡米爾,這位羅丹的助手和模特、他唯一愛過的女子、他的靈感的唯一源泉,與羅丹之間發生的,不光光是故事,最后還演變成了“事故”。
為何造成這種結果?外界的推測不外乎三種可能:一卡米爾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家,羅丹閃爍其辭,不愿接受;二羅丹晚年有個女人,叫“施瓦索公爵夫人”,在中間“攪局”;三音樂家德彪西闖入了卡米爾的生活,讓羅丹心生嫉妒。到底哪一種符合事實?后人已無法悉知,但談及那段“愛恨情仇”時,輿論的天平總是偏向卡米爾的。
也許,在常人眼里,卡米爾相對于羅丹,只是一個弱者,特別是跟羅丹決裂后,她得了“被迫害妄想癥”,只吃生的雞蛋和帶皮的土豆,并時常擔心羅丹以及其親信謀害自己,最終被關進了瘋人院……三十多年后,凄涼地死在冰冷的病房里。而輿論總是同情弱者的,認為是羅丹害慘了這位與自己相處15年的天才女雕塑家卡米爾。
然而,筆者不以為然。竊以為,卡米爾從一開始介入羅丹的情感生活,本身就是極不道德的。作為羅丹的助手,她不會不知道他有一位相伴數年的伴侶,雖然他們未曾結婚,但已生育了一個兒子,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已具有了“事實婚姻”。當然,無庸置疑,羅丹也應負大部分責任,因為他的風流成性,是點燃這場悲劇的導火索。
除此,卡米爾不羈的個性,也是釀成悲劇的關鍵成因。她在給弟弟、詩人保羅的一封信里曾這樣寫道:“我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和男人一樣。他因此嫉妒,害怕,害怕他再也無法控制我,害怕我的才華已經超過并將遮蓋他的光彩。”其實,這無非是卡米爾的臆想。在離開羅丹后,她理應用實力來證明才華,但到頭來鮮有成就。
事實上,從目前留存的資料來判斷,羅丹絕非那種“小雞肚腸”的人,相反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雕塑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他的影響。鑒于此,其中出類拔萃者頗多,有些日后甚至與他齊名,像馬約爾和布德爾,就與羅丹一起,被后人譽為“歐洲雕刻的‘三大支柱’”。
更致命的是,盡管卡米爾跟隨羅丹多年,但對他的了解似乎并不透徹。作為一名藝術大師,他堅信:“藝術即感情”。所以,跟他合作過的模特,除了同性和那位老交際花,其余的幾乎都跟他保持過情人關系,而卡米爾只是其中的一位而已。這也就是說,在羅丹看來,模特只是模特,與之產生感情,只是藝術需要,無關乎其他的方面。
由于這樁“情感事故”,羅丹儼然成了“著名負心漢”。可理性思考一下,這也說明了其專情之處。縱然他出軌眾多模特,是花心男人的“標本”,但終究未曾拋棄伴侶露絲,并在臨將就木之際,跟她結成了合法夫妻。站在露絲的角度上,他何嘗不是“浪子回頭”的好丈夫?是呀,在同情卡米爾時,我們為何不能考慮一下露絲的感受?
同時,對于卡米爾這位曾經的模特和助手,羅丹也多少體現出了其“深情”,雖然他沒有與她結成伉儷,隨后還相互惡語攻擊,但在他離世之前,堅持自己的展覽館一定要展示卡米爾的作品,希望她的才華能為后世所見。如今,該館藏有15件卡米爾作品,讓我們了解了這位天才女雕塑家。這何嘗不是羅丹對那份情感的彌補呢?
時光流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打撈那些往事,也給“第三者”一些警示:當你插足他人——特別是藝術家的情感生活,注定是一條冒險的旅程,因為對于他們而言,起伏的情感是最鮮明的特征,當激情退卻,遍體鱗傷的往往是你自己,這一切在畢加索、張大千等身上早得到了印證,而像達利與模特加拉那種忠貞愛情畢竟是罕見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