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端午,端陽風物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也讓端午節有了很多有趣的別稱。比如,因為端午要賽龍舟,所以這一天也稱為“龍舟節”;又因為古人有在端午采摘蘭草、煎湯沐浴的習慣,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浴蘭節”。除此之外,端午還被稱為“女兒節”。
明代沈榜所著的史志書《宛署雜記》就有這樣的記載,大意是說:到了端午這天,女孩要系著五彩絲,戴艾葉和五毒靈符,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已經出嫁了的女子,也要回娘家去看望父母。
歷代文人墨客,也不乏對這一場景的描繪,我們來欣賞一闋歐陽修的《漁家傲》。
漁家傲
(北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哢,猶瞢松,
等閑驚破紗窗夢。
詞的第一句寫道:“五月榴花妖艷烘”,說的是五月石榴花盛開,如同燃燒的火焰一般艷麗。
有人說這個“烘”字有點俗,但就是這個烘字,寫出了這妖艷鮮紅的花朵,也寫出了仲夏時節炎熱的氣息。
富貴的石榴花如火焰一般盛放,當你觸摸到那柔軟的花朵,仿佛撫摸到了陽光的溫度。
這里,詞人用觸覺的“烘”來深化視覺的“艷”,給我們更富有層次的感受。
接著,作者切換場景:遠處是被雨絲浸潤而沉沉下垂的綠楊枝條,而眼前人們用五彩絲線纏好了粽子,把它放在金色的盤子中送到桌上來。
由遠及近,從靜美到歡愉,作者這里描寫的都是端午時節常見的場景。
而最后一句“生綃畫扇盤雙鳳”,卻讓很多人心生疑問,怎么在這里忽然多了把扇子呢?
原來,作者是用畫扇代指人,其實說的是手持生綃雙鳳扇的少女。
而這個少女到底是怎樣的形象?作者在這里留了一個伏筆,下片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詞的下片寫道:人們以蘭草煎水煮湯,用來祛除污穢;懸掛菖蒲,小飲雄黃酒,可以祛邪療疾。
而在這熱鬧的節日中,卻獨有一處清幽的景象——就是剛才那個手持畫扇的少女,因不勝酒力而在樹下微醺欲睡,卻被啁啾的黃鸝,打破了這春閨里的美夢。
用青春的少女點綴古老的端午,這樣的描寫使得這個風俗獨特而又歷久彌新的節日,更為爛漫生趣、妙不可言。
北宋的歐陽修,用詞作將端午節的喜樂恬淡寄予后世,而這份溫潤淡然的氣息,一直綿延到幾百年之后的明清。
明清時代關于端午,有很多清新典雅的清供畫作品。比如明代陸治的《榴花小景》、清代任頤的《端午圖》等。


在這些端午清供畫中,有一幅清朝意大利籍的宮廷畫家郎世寧繪制的《午瑞圖》,顯得尤為不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它的風采。

絹本設色 140cm×8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午瑞,指的是端午的祥瑞,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幅寄托端午美好愿景的清供圖畫。
這是一幅近似于歐洲靜物畫的作品,精美的青瓷瓶里插著精心擺放的植物:妖嬈艷麗的石榴花、吐紅露粉的蜀葵,在蒲草綠葉的映襯下,顯得精致美好。



就《午瑞圖》而言,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物品聚散有致,瓷瓶、盤子、粽子呈正三角形布局,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過的,為的就是給人以視覺上的穩定感。
這幅畫還有一個亮點,就在于畫面的立體處理,也是本畫區別于其他國畫的一大特色。
花葉、水果、瓷瓶在色彩深淺和光影明暗中,表現出了富有變化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尤其是瓷瓶肩部,我們能看到質感極強的光澤感。這是常見于歐洲繪畫,而中國畫中絕對沒有的“高光”手法。

時至今日,端午節的粽香已慢慢飄散了,但那些詩詞里的榴花,畫卷里的蒲草,依然是縈繞在炎黃子孫心頭,永遠的端午記憶。
原標題:《端午節·端陽風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