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房顫消融治療:這種人工智能手法,厲害了
原創 金奇副主任醫師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目前全國房顫患者已超1000萬人,由于房顫的消融治療幾乎只能在大型綜合醫院進行,這就導致房顫的消融技術常常不被人了解。手工操作的射頻導管消融是目前心律失常治療的主要方法,不過,由計算機控制導管進行消融的新技術也在心律失常領域悄然掀起一場人工智能的技術革命。
在6月6日房顫日來臨之際,《醫學界》特別邀請到磁導航技術應用的權威之一,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的金奇副主任醫師,為我們介紹這項新的革命性技術。
1
什么是磁導航技術,適用于哪些疾???
目前瑞金醫院已有一千余例磁導航指導下心律失常消融的手術經驗,研究結果最近在Clinical Cardiology雜志在線發表。
他們的團隊不僅將磁導航技術應用于房顫消融,還應用于室早消融、CRT左室電極植入等多種手術,并在Int J Cardiol和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等期刊發表磁導航指導室早消融的系列研究結果。
那什么是磁導航技術呢?來聽金奇副主任醫師為我們介紹。
磁導航技術(Remote Magnetic Navigation, RMN),全稱磁力輔助導航介入系統。與傳統介入操作由手工操控導管的方式不同,磁導航技術利用磁場,在計算機中控下引導導管的行進方向,通過自動推送器推送導管到達目標位置。
磁導航技術使用頭端帶有磁性的導管,醫生可在控制室通過計算機控制患者胸廓兩側磁體的相對位置,精確控制導管頭端的位置和方向,做到1毫米級的精準消融。
磁導航技術可用于引導各類需要進行消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顫、室性心律失常、心臟外科術后等復雜的心律失常;同時磁導航也可用于心衰CRT植入時左室電極的指導,乃至冠脈CTO病變介入時導絲的引導。
2
相比手工導管,磁導航技術有何優勢?
以室早為例,室早往往來源于心室內一些特殊的組織和結構,或者相互移行的區域,在手動導管消融時,導管到達這些特殊解剖部位,對術者的操作熟練度和手術經驗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而磁導航技術通過電腦的輔助控制,可以幫助術者更容易和穩定的到達消融部位進行精準消融。

而智能化的磁導航技術可與多個標測系統融合,使術者一個人即可完成標測和消融操作,提高復雜手術的效率和成功率。
另一方面,目前廣泛使用的磁導航技術已經實現通過監測患者的呼吸、心跳設立門控,使導管穩定的貼靠心內膜,保證消融透壁效果的同時避免心包填塞的發生,安全倍增。
此外,術者主要通過電腦終端控制導管,因此磁導航技術可以減輕術者的體力消耗,將術者從厚重的鉛衣中解放出來,并能減少患者和術者接觸的X射線,這也是近年來綠色電生理所倡導的發展方向。
3
磁導航技術,未來路在何方?
金奇副主任醫師談到,目前磁導航下的消融手術全球每年約1萬例,距離傳統的手工導管消融還有很大距離,但他仍然非??春么艑Ш较诘陌l展和應用前景。
他提到,磁導航消融是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領域應用的典范,正如外科手術經歷了從手工到腔鏡技術的推廣,再到達芬奇機器人的應用,他認為磁導航消融作為尖端的機器人輔助消融技術也會經歷相似的過程。
同時,磁導航技術還可成為遠程醫療在心律失常領域應用的典范,不僅有利于醫療資源跨越距離的輸送,還有利于技術參數共享,推動磁導航術者技術水平整體的進步。
目前磁導航技術的研發也日新月異,Stereotaxis公司研發的磁導航系統已迭代至第五代,即將獲得美國FDA批準。新的系統將進一步增加其泛用性,降低醫院和患者的使用成本,同時與更多標測技術的融合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將促進磁導航技術在未來的推廣和應用。
最后,對于目前未來可能或想要接觸磁導航技術的術者,金奇主任也給出了一些過來人的建議:
“
好的術者需要一點天分和更多時間和病例容量的積累,也需要一定人生閱歷鍛造的心理素質,年輕術者更要勤于思考和總結,要逐漸擁有證明自己的“作品”,或一個精彩病例的總結,或一個臨床研究的設計、歸納、發表并得到認可。
年輕術者不能麻木于臨床工作的繁重,應主動從每次手術中總結直接和間接經驗,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手術經驗都會使術者和下一位患者受益!
”
專家簡介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專業特長:心律失常的診治,包括室上速、房顫、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導管消融治療,起搏器植入術,尤其擅長機器人磁導航指導房顫、室早等復雜心律失常消融治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留學經歷:2007-2008美國阿拉巴馬大學、2014-2015丹麥國家醫院心臟中心學習心律失常發病機制和導管消融。
擔任全國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導師、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中青年電生理工作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青年委員和健康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心律學會常委、上海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分會常委等學會職務;入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高峰高原計劃“研究型”醫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發表SCI論文30余篇;副主編和副主譯專著4部。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受訪專家:金奇副主任
采訪記者:辣醬
內容整理:泰中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