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傳聞中的陳芊芊》蹭著女權的熱點,實則營銷的套路...

《傳聞中的陳芊芊》蹭著女權的熱點,實則營銷的套路...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關優
《傳聞中的陳芊芊》無疑是五月電視劇出圈的最大贏家,一度登上各大影視榜單熱度排名榜首,騰訊播放量高達9億,微博熱搜更是不斷。

它火,因為女尊的設定,觀眾覺得新鮮又諷刺。在大多古裝劇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設定,女性都被設定成了“妻子”“母親”“兒媳”等傳統形象,突然一部女尊劇現世,觀眾的獵奇心理被完美迎合,運用注意力經濟的營銷手段的確很成功。但總體而言,劇中的女性進步意識還是相當有限。
1
反傳統的人物劇情設定
劇中的兩個城市,花垣城和玄虎城,花垣城女人天生金貴,由女人當家作主,而男人地位卑劣,而玄虎城則恰恰相反。本劇開始最大的看點就是在這里。而這劇本就是現代七流小編劇陳小千寫的,意外的是陳小千卡在了自己寫的劇本里,穿越成了自己劇本里的花垣城三公主陳芊芊。原就是劇本里的女炮灰,三集就翹辮子,卻為了活命開編劇副本。和男主成親,完完全全的把原來的女一號陳楚楚變成了女二。
劇中的花垣城,反傳統的女尊男卑。
生了女孩如獲至寶,但是,“又是男孩,你是要絕我們家的后啊!”
長輩會對男人說“想讀書,沒那個命啊,還不如想著嫁個好人家。”
“男子無才便是德,文官武職皆由女性擔任,男人處于社會最底層。”
“就連街頭賣藝的歌舞演員也是男人。”
“光天化日下穿的這么暴露,傷風敗俗。”

這反傳統的設定,令初看者“驚掉了下巴”,現實中似曾相識的話竟然有一天指向了男人,當性別角色對調后,我們看到了男權制下對女性的無理要求發生了調換。令磕劇的女觀眾,能不覺得解氣嗎?因此,這部劇開始的時候確實獲得了一波觀眾緣。

2
高開低走的劇情,女權只是空有噱頭
本劇宣傳也是打著女尊口號,宣傳海報的土味文案“少君嫁公主,薔薇戲猛虎。”前幾集看下來,里面的很明顯的劇情人物設定確實是濃濃的女權意味,現實世界的傳統被打破,而且故事的三觀構架具有一定的獵奇性。故事開頭讓女性為主體的觀眾感受到被尊重,傳統的性別角色被對調,使“傳聞中的陳芊芊”成功的讓女性觀眾實現了短暫的滿足。但是仔細向下看。
嗯?好像不對!
到了后面,還是沒脫離傳統,“傳聞中的陳芊芊”似乎和其他劇中的“陳芊芊們”沒有什么區別,“兩女追一男”,“女主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男一男二都愛我”,“霸道總裁或王子”對女主的無限寵愛與寬容,以及因為愛而不得黑化的女二等等,最后的主題總是,男女主歷經種種,最終收獲愛和成長。
Emmmm 還是熟悉的劇情,換湯不換藥。
縱觀之前的網劇,觀眾們已經習慣了在劇中“狂磕CP,”劇情要持續發糖,而且要足。此劇最初最吸睛的東西,到后面越來越少見,逐漸變為打情罵俏,爭風吃醋的劇集。

每周播放必有熱搜,最多的一天占前排熱搜四條,但是熱搜內容是完全和女權男卑觀念沒有半點關系,更多的是男女主的戀情發展情況,#陳芊芊表白韓爍#,#陳芊芊韓爍快圓房#之類的話題熱搜,由此可看,此劇的女權其實只是一個噱頭,為了前期的營銷,吸引觀眾,它不是真的女權,披了一層女權的外衣,后面就原形畢露。

高開低走的劇情,最后走偏了,其實還是與迎合觀眾的喜好有很大的關系。影視劇中涉及女權問題是很危險的操作,12集短劇《我是余歡水》在大結局疑似具有女權爭議,導致豆瓣評分逐漸走低。所以《陳芊芊》劇中現象也只是在“傳聞中”。
3
與其說是女權,更像是對現實的反諷
其實有心人可以看到,此劇小編真正打的旗號是平權。開頭男主就說的是“愛情的基礎是平等”“不平等的兩個人,連溝通都做不到,更別提相愛了。”他向往的是真正的平等。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部沙雕劇,但是往下看,感覺就來了。
“請問撒嬌男人最好命嗎?”
“你穿那么少真是不要臉的男人怪不得會被人輕薄。”
“學什么彈琴都是用來勾引女人的手段。”
這些臺詞并不是女權,但都是我們耳熟的句子,恰恰是對現實生活出現的男權主義的諷刺。
劇中對孩子冠姓權的認識“花三公主的住三公主的,而且生孩子男人也幫不上忙,冠三公主的姓很正常。”但這個要是在現代,怕是少見,前不久的papi醬就是一個例。
又如女主的一句臺詞“這個職場里就不要搞性別歧視了,男子為什么不能當官。”

說它是女權未免夸大,其實就是一部讓給你哈哈笑掉頭同時又諷刺了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
4
對當下電視劇行業的反思
截至到今天,《傳聞中的陳芊芊》豆瓣評分7.4分,部分平臺播放量高達9億,與同時期的網劇相比,其播放量確實高。

近年來,這種網劇出現的還是比較多的,網劇具有的特點是,劇集少,一部下來也就二十多集,而且制作起來比較容易,“五毛錢”的特效,簡單的道具,不需要特別的一線大咖作為主演,種種下來,制作成本就非常低。
一般情況下,只要劇本比較創新,小火一把是沒問題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子妃升職記》了,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窮劇組”,但是反常態的男女互換身份題材確實夠吸睛。
最近幾年,在小鮮肉頻現,同質化題材的傳統電視劇的襯托下,一些解構精神更注重寫實的網絡劇更讓人眼前一亮。題材多元,內容新穎更貼合年輕態的心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電視劇的主體是中年女性,而在互聯網時代,更多的年輕觀眾開始成為電視劇網劇的主體,并主導了話語權。相比于傳統電視劇固有題材的俗套路,觀眾更喜歡“內容為王”的新穎劇。
重點強調的就是內容為王,避免出現傳統電視劇的同質化題材,千篇一律,致使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古靈精怪的《太子妃升職記》,刺激驚險的《余罪》《河神》,回憶高中時代的《最好的我們》《致我們暖暖的小美好》等優質網劇,膾炙人口,在影視行業可謂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種多題材的網劇其實就是對傳統電視劇的補充。
不論看網劇還是電視劇,都是現代人對無聊時間的消遣,“就是圖個樂”“畢竟人在職場壓力那么大,看這種腦洞大的又不苦情的劇內心還是比較爽的。”
有一說一,網劇也是需要演員演技在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