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主編之子10歲起核心期刊發(fā)散文,主管單位回應:正開會研究
舉賢不避親還是以權謀私?《銀行家》雜志由于被曝長期刊發(fā)其主編兒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文章引發(fā)爭議。
1月15日下午,一位接近《銀行家》雜志主管單位山西社會科學院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前山西社會科學院正在開會研究此事,需要等待雜志方提供的最新報告并請示上級部門,定了以后才能發(fā)布官方回應。截至發(fā)稿,澎湃新聞記者未能聯(lián)系上《銀行家》雜志,王松奇的電話也始終無人接聽。另據(jù)中新網此前援引《銀行家》雜志工作人員報道稱,雜志方面“正在處理”此事,稍后肯定會有官方回應。
1月15日上午,新華社主辦的《新華每日電訊》報道稱,日前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志上長期刊發(fā)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達數(shù)十篇,甚至開設“父子集”專欄。

公開信息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yè)刊物。該雜志宣稱以推動中國金融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為己任,密切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fā)展的進程,志在成為“聚焦業(yè)內發(fā)展的鏡頭,了解國外動態(tài)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總結政策得失的平臺,記錄精彩人生的檔案”。
雜志官方微信號為主編之子公號提供鏈接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國知網上以王青石為作者關鍵詞搜索,可找到97條結果,其中《銀行家》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約有90篇,時間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11月,彼時王青石還是一個10歲的五年級小學生。
除了在《銀行家》刊發(fā)兒子的文章之外,王松奇自己也曾在該雜志上發(fā)文推薦兒子的書。2014年,王松奇以石頭的老爸自居,在《文化休閑》欄目刊發(fā)《爸爸的話》,講述兒子王青石的故事并推薦其新書《2013寫在波特蘭》。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家》雜志官方微信公眾號“銀行家雜志”也在“閱讀廳”的欄目中推薦了王青石的書《我在羅切斯特揍了一個雪人》,并且有一欄專門名為“王石頭”的選項,點擊后會推送王石頭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根據(jù)公眾號的描述,王石頭是“哥倫比亞大學19屆社會學碩士”。
算不算以權謀私?王松奇曾回應“內舉不避親”
早在2006年底,也就是《銀行家》刊發(fā)王青石文章后不就,就有讀者在來信中表達了對刊登王青石的文章的疑惑。
該讀者寫道:“‘春天像個小姑娘’這樣稚氣十足的文字似乎不應當出現(xiàn)在像我們這樣專業(yè)性較強的刊物中,我不知道這位作者的作品在什么方面吸引了您的視線,竟連登兩篇,那么貴刊在選稿方面有什么樣的標準與要求,作為讀者與投稿人,我們該如何定位《銀行家》?”
對此,王松奇將這封讀者來信刊發(fā)在了2007年1月刊上,并寫了一段“王松奇按語”。
在按語中,王松奇首先表示,這些作品文筆清純生動,風格華麗雋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文化休閑》欄目。
接著他自問自答道,“青石是誰?全國銀行界的《銀行家》讀者們不知道,當然我們編輯部的同志都知道——他是我兒子,今年只有10歲,還在讀小學五年級。在給《銀行家》寫稿子之前,他已經寫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雜志和《中國少年英語報》上發(fā)表。”
“在自己主編的雜志上發(fā)表自己兒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權謀私’?”王松奇寫道, “我兒子王青石的才氣遠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詩歌,我們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當年寫不出來,現(xiàn)在更寫不出來。”
最后,他表示:“只要是好文章,不管作者是誰,都可以投來發(fā)表。我連續(xù)三期甘冒風險刊登我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實際上就是要顯露一種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創(chuàng)刊理念。”
王松奇出生于1952年3月,吉林省前郭縣人,是《銀行家》雜志主編,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他分別于1982年、1985年、1988年在吉林財貿學院、天津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王松奇還擔任過包商銀行、大連銀行、河北銀行、渤海信托、中新控股(8207.HK)、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獨立董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