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賣肉十六載,北大學子的豬肉逆襲人生
眼鏡肉店,位于西安長安區域南綜合批發市場內,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賣肉。
90多平的面積,每到考試季,滿滿當當擠滿了來買豬肉的人。一頭銀發的奶奶說孫子要考試了,她來買“狀元肉”,沾沾當年陸步軒的喜氣。
“你不知道?他是北大賣豬肉的陸步軒啊!”
2003年的夏天之前,沒有人認識陸步軒。他穿著短褲拖鞋站在肉鋪里,手上是常年洗不干凈,后來就索性也不洗的豬油。
他自稱是文盲,孩子被叫賣肉娃,也和城管干過架。唯一區別于其他肉販的,就是他鼻梁上架著的一副眼鏡。
直到一篇《北大才子長安街頭賣肉》的報道,打破了陸步軒剛有起色的平靜生活。

一波又一波的記者,帶著來自全國讀者們的質疑和嘲笑,圍堵著豬肉攤。
“北大畢業還不是照樣賣豬肉?”
“賣個豬肉還用上大學嗎?小學畢業都會賣”
“讀書有什么用?浪費資源”
......

不敢相信的父親,從老家農村找了過來,見到正在切肉的陸步軒。兩人各抽了幾支煙,父親沉默許久,流下了眼淚。
“當年,鄉親們都說你是文曲星下凡啊。”

1985年,陸步軒考入北大中文系,是當年那所中學唯一考上大學的人,也是長安區的文科狀元。
他還是北京大學32號樓6人宿舍的“學霸”,同學們在期末考期間,紛紛借閱他的筆記。
誰也沒想到畢業后,他被送回了努力考出來的那個小縣城。

為了找工作,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40多公里,最后只有一家瀕臨倒閉的柴油機廠,愿意留下他。
他選擇了下海。干過化工,搞過裝修。他還開過一家小賣鋪,因為進的5號電池都是假貨,他不好意思賣,都留下自己用了,虧了將近一萬塊錢。

陸步軒前前后后虧了將近20多萬,最困難的時候,口袋里拿不出一百塊錢。
他大病了一場,酗酒,打麻將,從北大帶回來的八箱書,再也沒有打開過。
再見到他,就是在豬肉攤的案板前,為了生活的陸步軒拿起屠刀,開始賣肉。

北方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凌晨三、四點鐘起床,進貨、切割、清理、擺放。一天揮刀剁肉下來,胳膊腫脹的舉不起來,一按一個坑。
陸步軒請教過其他師傅,人家教他:下刀要狠,多切些分量。樣子要兇,讓別人害怕。
書生氣的他做不來,寧愿少賺點錢,也不賣注水肉,一刀下去,不差分毫。

開了四年的眼鏡肉店,逐漸在當地小有名氣。西安電視臺是第一個來拍攝采訪的媒體。然后是南方周末、中央電視臺......
“北大才子長安賣豬肉”,讓陸步軒一夜之間,成為全國爭議的焦點。
后來,他被邀請回北大做創業分享時,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2019年雙11前夕,一則視頻走紅網絡,1.7億播放量,近3萬討論。
視頻里的主人公穿著干凈的POLO衫,背景是整潔的辦公室,他的手上拿著一把蒲扇,唯一不變的鼻梁上的那副眼鏡。
“我叫陸步軒,我還在賣豬肉。”

陸步軒的公司,坐落在廣州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寫字樓。從30層的辦公室向外望去,清晰可見廣州的地標建筑,小蠻腰。
“壹號土豬”品牌,入駐全國近30多個城市,去年公司的銷售額是18個億。
再次走紅后,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就是:這些年都去了哪里?為什么重操舊業?
“第一次是生活所迫,第二次是追求事業。”陸步軒耐心地解釋。

原來2003年被媒體大肆報道后,38歲的陸步軒得以機會進入體制內工作。
他在北大念得中文系,單位派他撰寫長安年鑒及長安地方志,也常常奔波于鄉野田間,調查方言土語。

直到一次偶爾的機會,他遇到了陳生,同樣畢業于北大,同樣賣過豬肉。兩人在酒桌上碰杯,天南地北的吹牛。
第二天一早,陳生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在打造原有豬肉品牌“壹號土豬”的基礎上,成立“屠夫學校”,陸步軒出任學校名譽校長。

陸步軒埋頭三個月內編出十萬字教材,極盡詳細地介紹豬肉的選擇,進貨分割、售賣,以及法律規定等。
離開體制的他,決定自己選育優質豬種,拒絕采用現代常用的定位欄,豬場里還設有音響......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北大的水準。”

截至目前,連鎖店已開了2000多家,屠夫學校累計招生一萬余人,大伙兒都喊他一聲:“陸老師”。
不局限于線下教學,陸步軒還入駐了一個問答社區,總共回答了600多個問題,收到15萬點贊。
他還會玩抖音,第一條視頻就成了爆款,收獲了51萬點贊。短短幾個月,漲粉18萬。

陸步軒偶爾會想起,自己第一次回母校的講座。當他哽咽地說出給母校抹黑時,北大老校長許智宏笑著說;
“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沒什么不好的,北大可以出政治家、科學家,也可以出賣豬肉的,都是一樣的。”
當時他是羞愧的,現在卻已經完全釋然,“我名正言順干著賣豬肉的營生,甚至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專注地把本行業干好,就是北大精神吧,既然不能改造世界,就扎扎實實去做一件事。
記者問他,現在再回北大最想說什么?他沉默了好一會,“讀書可能不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一定能夠改變思維。”

陸步軒的視頻,讓無數網友回憶起這位轟動全國的北大屠夫。近萬條的評論,點贊最多的一條,似乎寫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曾經你是我們老師的反面教材,等我長大了,才發覺啊,聰明人始終是聰明人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