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時代奮斗者|平均年齡31歲,他們讓“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編者按】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上海從曾經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離不開擁有實干精神的奮斗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凡卻不平庸,兢兢業業地書寫著歷史。
4月8日起,澎湃新聞推出“新時代·奮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國追夢人致敬。

是走仿制的道路,還是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在哪里?
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在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從事核心部件研發工作的褚旭,打了個比方:走仿制的道路,意味著這條路的方向至少是明確的,而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就像是走迷宮,完全沒有方向,可能是個10個方向里9個是錯的,捷徑只有一條。
聯影一開始走的就是自主研發的道路。定位于高端醫療設備領域的生產研發,國內不僅人才缺乏,核心技術更是一片空白,創新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家成立僅8年的民營企業,卻實現了從無到有,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而由褚旭博士率領的核心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MR梯度功率放大器(簡稱GPA)、射頻功率放大器(RFPA)等核心部件,真正填補國內空白,打破跨國公司在該領域長達30多年“一統天下”的局面,且在產品性能上整體達到國際先進,在全球數百家醫院投入使用。
在聯影80多名核心研發團隊成員中,大家的平均年齡僅僅只有31歲,大量成員都是從應屆畢業生開始培養,是他們讓“中國智造”走向全世界。
走自主研發道路,打破國際壟斷
說起高端醫療設備,少不了磁共振(MR)、CT、PET/MR等這類大型醫療影像設備。這些設備的研發,涉及諸多不同專業,上游產業鏈很長,復雜程度堪比航空行業,技術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研發周期長,核心部件高度依賴進口。
拿磁共振來說,其中有兩個核心部件非常重要,即GPA和RFPA,他們并稱為磁共振系統的“發動機”與“雷達”,直接決定了磁共振整機的技術水準。

“想要影像設備掃描速度快,圖像又盡可能清楚,這里面GPA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拿飛機做比較,GPA就像發動機,性能越高,磁共振圖像質量越好。”早在12年前,褚旭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就開始鉆研磁共振核心技術。
“那時,我們系就只有一臺網絡分析儀,核心部件甚至連基礎的元器件都基本依賴進口,國內沒有一家單位可以做,一直到我博士畢業都沒有做成。”褚旭感慨。
畢業后在外企多年的工作經歷中,他慢慢清楚,由于研發周期久、投入大、風險高,在全球范圍內,能實現兆瓦級GPA自主研發的廠家不超過四家,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幾家競爭企業手里,最好的核心部件往往也是買不到的。
2013年,他懷著一腔熱情加入聯影,與同樣在外企工作過多年的曹彬,一起研發GPA。
“別小瞧GPA的外觀,這個像冰箱一樣大小的箱子,能在瞬間爆發出支撐起1600個1.5匹空調的用電量。”曹彬說,“如果你打開它,就會看到它的密度非常高,涉及到1200多種、近3萬個底層元件,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好在聯影的研發團隊里,有著各個領域工科學習背景的尖端人才,諸多海歸科學家以及具有研發及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士,多學科交叉,彼此之間溝通毫無阻礙,才能讓他們有機會將功率、電子、軟件、結構、散熱等多種技術都應用到產品中去,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
2014年,僅僅用了2年時間,他們就做出了樣機,基本實現成像,攻破80%的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堅持用80%的時間,攻破20%的技術難點
生產出樣機,讓研發團隊成員感受到人生最開心的事,但接下來的5年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坎。
“實際上,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后面20%技術,那經歷了一段非常枯燥的時期,我們不斷打磨、優化產品性能和成本指標。”曹彬感慨。
自主研發到最后,那種艱難褚旭也深有感觸:“就好比一個空箱子,一開始你要往里面裝東西非常簡單,但越到最后,束縛越多,要裝進去東西越來越難,只有堅持,不斷的堅持。”
GPA技術研發,也一度遭遇“推倒重來”。
“那是因為我們在最終測試的時候,發現產品底層有一個元件偶爾會被干擾,一個開關器件在長期使用中,存在誤觸發的可能,雖然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問題,但這件事情不能讓我們100%放心。”褚旭說。
當時,整個研發團隊有過激烈爭論,“我們需要把一個芯片的厚度增加幾毫米,但是由于產品內部很緊湊,幾毫米厚度的增加,也會導致機械布局完全改變,但后來為了徹底消除可靠性的風險,我們爭論的結果還是推倒重來。”褚旭肯定了這種堅持,“這個決定,也讓我們的這款產品,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失效。”
如今,聯影是全世界整機廠商里面第三家掌握兆瓦級梯度功率放大器技術的廠家,性能實現了世界領先水平。
不僅如此,聯影MR已實現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百分百自主研發,不僅掌握了從磁體、射頻、梯度、譜儀、GPA、RFPA再到軟件、應用與設計的全部關鍵技術,更在一些性能指標上超過國際同類產品。
與此同時,核心部件已搭載聯影高清TOF PET/MR、光梭3.0T MR等產品,在全球數百家醫院投入使用。

打造生力軍,保持持久發展動力
回望12年前畢業那時,褚旭感慨頗深。
“那時,國家經濟水平沒有那么高,市場需求沒那么大,即使是資金充足的大醫院,也不大會購買國產醫療設備。那時,在學校做科研的物質條件也很差,甚至電腦都做不到一人一臺,國內相關領域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他說。
如今,褚旭看到了光明:“現在是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的工業實力已經有了強大的基礎,國產醫療設備行業正在高速發展,人才儲備逐漸到位,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工程師在中國有很大的舞臺。”
褚旭所在的聯影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現有研發人員80多人,多位海外行業專家,90%以上都有碩士學位,其中20%以上都是博士,平均年齡31歲,80%的成員都從應屆生培養。
2017年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的張鐵山,入職聯影后主要負責某核心部件的研發,“在這里,我的價值能得到認可,我接觸的最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團隊會為每個應屆生配一位資深工程師做導師,導師從細節指導我,把來龍去脈、科學文獻都給我看,我也會把資料匯總,告訴我現在的徒弟。”
這種師徒傳承的關系,鑄就了一支競爭力越來越大的研發團隊,這也是國內絕無僅有的。“只有打造生力軍,才能保持持久發展的動力。”褚旭說。
如今,聯影仍在以“加速度”發展創新。
褚旭表示,自從聯影產品進入市場,直接推動了同類進口設備價格下降,正因為價格降低,更多的醫院可以安裝更好的設備,“比如我們的磁共振、CT,現在甚至可以安裝到鄉鎮一級的醫療機構,這在以前難以想象,而核心部件的研發還帶動了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以GPA為例,涉及到上百家供應商,不僅為當地帶來數億產值,也帶動芯片、傳感器等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