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草根1960 草根
我的祖輩都生活在黃土高原上,唯有我們這個小家跟隨父親在南方生活了幾十年。如今父輩年事已高,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規律。
我們胡家河村至今沒有一戶外姓,家族里有好幾百號人,算下來,七姑八姨真不少,老人過世,我這個晚輩說啥都要送長者最后一程。
人死了就要入土為安,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黃土地百姓對喪葬非常重視,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關中人不太講究吃、穿,有碗臊子面就能打發,但挖窯、修墓特講究。打個比方有100個銅板:上海人會去買件漂亮衣裳,四川人肯定消化到肚子里去了,關中人那絕對是背一大堆磚瓦回來。所以,走進三秦大地隨處都能見到秦磚漢瓦,這和地底下埋的帝王有關,走到哪都能見到巨大的皇家陵墓,貴族葬禮文化一直影響著這片土地的百姓。
早期黃土地百姓只要手頭寬裕,年過半百就會給自己備好棺材,甚至連墓都挖好了,這并非是人快不行了,而是不想給晚輩添負擔,因為棺材可不是家里的桌椅板凳,隨便找幾塊木板湊合一下,它可是家里的大件。當你走進農戶窯里經常能見到醒目的棺材躺在那,按照習俗,這樣還能辟邪。
農戶家里只要有上年紀的老人,每年都要養豬,頭數是根據老人過世葬禮能來多少客決定的,基本八九不離十。不像城里人家過事,微信朋友圈到處轉發,能來多少客心里沒個譜,還要看哥們關系遠近,只好多備幾桌。
黃土地老人過世,那可是家族里的大事,誰都不敢怠慢,不管你在外做多大的官,哪怕死者生前提著禮當上門求你,但長者過世你必須到場披麻戴孝,不然人家就會罵“羞你先人”,意思是你這家伙把祖先的臉都給丟盡了。
黃土地百姓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晚輩哪怕勒緊褲帶借債都要把老人的喪事辦得體面,這可不是鬧著玩,它關系到家族聲望,要想在堡子里挺起腰桿,在很大程度上看這家孝子給老人操辦喪事的規模,即使懶漢都知道這個道理,不然,人家會說這驢日的連他娘老子都不孝,對哥們能好到哪去?誰敢和這種貨色深交?
其實葬里中還包含著另一層意思,就是你的娃長大后也會學樣,孝子和敗家子都會影響到下一代。所以,百善孝為先是有道理的,因為人都有老的這一天。
大戶人家過事不僅要殺豬宰羊,還要請戲班子唱大戲,過事這幾天堡子里就像過年一樣,可熱鬧了。
早期沒有音視頻,更談不上抖音,民間娛樂十分匱乏,白天干活,晚上困覺,來年生娃,堡子里唱大戲自然成了主要的娛樂方式,十里八鄉的百姓都會趕來,老人寧可不吃飯,都會早早地坐在戲臺前等候開戲。
黃土地唱戲是有傳統的,一般大點的堡子都有戲臺子,它不僅是用來觀戲,堡子里很多活動都在這里舉行,比方搞個什么宣誓呀,女人跳個廣場舞啥的,人氣一直很旺,并且這里不收租賃費,也見不到保安,只要百姓家有事都可以登上這個舞臺。
關中老人快不行,就要趕緊把人抬回家,這口氣一定要留在窯里,一旦人死在外面了,尸體是不許抬進堡子的,更不可能搬進窯里。所以,關中上年紀的老人很少出遠門,就擔心死在外面了。
老人過世到下葬一般要在家停放個三五天或更長的時間,下葬的日子是由陰陽先生算出來的,要選個吉利的時辰。
黃土地百姓把生與死看得很重,認為高齡老人是積德多才長壽。所以,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后把白事當做紅事操辦,并且連續三年都要大操大辦,這才算是正兒八經地入土為安了。
至于后生橫死街頭就說成是報應了,還說是個短命鬼,甚至能把上輩子都扯進來,這簡直是八竿子打不著。不過,民間的寓意是人活著就要多積德,好好做人,老天爺都會保佑你多活幾個年頭。
葬禮“執事”可是個核心人物,每個堡子里都有這樣的能人。執事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在堡子里有威望,處事果斷、協調能力極強,就像公司里的董事長,只要他一聲令下,葬禮這套班子很快就啟動了:玩筆墨、出勞力、跑腿、打雜等各路人馬迅速集結在一起。別小看這支和黃土打交道的鄉巴佬,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執事只問喪家準備把事搞多大?能來多少客?心里就有數了,任務很快就分攤到每個幫工。先派人去集市報喪,消息很快就傳遍四方。不大功夫,過事人家就熱鬧了起來:婆娘蒸饃、爺們挑水、壯漢殺豬,嗩吶聲響徹整個黃土大地,過路人都知道這個堡子里死人了。
百姓家過事和平日里相處無關,你哪怕農活再忙,也要趕去幫工,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鄉規,不然人家會罵“羞你先人”。
幫工迅速從各自窯里趕來,這里不分等級,沒有報酬,不存在換工,完全是義務,該干啥就干啥,沒二話。
大戶人家的葬禮能來好幾百號人,有點像城里舉行大型活動,吃喝拉撒主家都得管。堡子里當然沒大酒店、會議廳,都由執事分攤到各家窯洞里。農戶家大土炕上就像蘿卜一樣,躺了一大排,到了開飯時間都集中在過事人家。
幾百號人用餐,沒哪家有如此多的鍋碗瓢盆,這和人家大酒店沒法比,但鄉民自有辦法,各家的鍋碗瓢盆很快就集中到一起,等葬禮結束后再各自帶回,這套鄉規不需要多啰嗦,誰都清楚。所以,鄉村把婚喪嫁娶叫——亂事。
過事人家要請廚師、吹手、陰陽先生等這些手藝人,并且還要打點,人家是靠這吃飯,不給報酬說不過去。
喪家備的煙酒一般是整箱批發,消耗之大,見人就得發,雖然幫工都是鄉里鄉親不計報酬,但要不停地發煙。有時幫工嘴里叼著煙,耳朵夾滿了,再接的煙就會塞進口袋里帶回家招待客人。
百姓人家過事,行禮必不可少,困難時期不分貴賤:兩包掛面、幾個蒸饃,雞窩里掏幾個蛋都能接受。近親就不同了,一般要送絲綢被面、布料等,全搭在窯口的鐵絲上,上面寫著姓名。面料越多,說明這家人氣越旺,等下次別人家過事再送出去,這塊面料經常是在堡子里轉過來又轉過去。
遠方來客吊唁,孝子賢孫要披麻戴孝出門迎接,敲鑼打鼓放鞭炮,然后到逝者靈位前磕頭。只見棺材板前哭聲一片,但有些孝子只是做個樣子,因為幾天幾夜沒合眼,眼淚都哭干了。孝子頭前有塊遮羞布,這樣就只能聽到光打雷不下雨了。喪家過事可是個體力活,白天要不停地磕頭,夜里還要守靈,比上班累的多。
由于窯洞面積受到限制,一次性很難容納這么多來客,只能采取“流水席”,意思是吃完一茬換一茬。其實流水席也很人性,一般是老人、婆娘和娃娃優先,等這波吃完了,爺們再上桌。我們老家過事,酒席大致分為,喝酒八道涼菜,吃飯五道熱菜,簡稱八跨五。
這里的百姓不習慣坐在八仙桌上舉行什么宴會,一般是棋盤大的小桌,客人蹲在地上,看上去吃相不雅,卻很有風土味。關中八大怪里就有“圪蹴”著吃飯,稀里嘩啦一碗面就咥完了,然后站起來蹦幾下,食材全下肚了。困難時期,盤子迅速見底,白酒可以盡管喝,這才搞明白什么叫喝酒。
黃土地百姓非常重視修墓,事先要請風水先生看位置,然后請人挖墓,墓穴距離地面有一丈多深,然后再向里挖進去,和挖地窯差不多,只是面積小了點,并且要備好磚瓦封口,因為這里是逝者永久的“家”。
條件好的人家,還會給墓里貼上瓷片,地面立塊石碑,石碑的檔次雖然不能和武則天的無字碑相提并論,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留給后人看的。
黃土地葬禮一般是天剛蒙蒙亮就要出殯,整個葬禮也達到了高潮,孝子賢孫緊隨逝者一路前行,長子、長孫手捧靈牌、花圈,棺木緊隨其后。送殯隊伍浩浩蕩蕩,途經過的人家都要出來點火祭奠,表達對逝者的哀悼。
陰陽先生在墓地前念經,孝子賢孫跪地磕頭,這套程序結束后,幾十個大漢小心翼翼地將棺木放入墓穴準確位置,然后眾人填土,此時此刻,葬禮上孝子賢孫哭天喊地,再也見不到死去的親人了!
給點力,我會走得更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