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與千尋》突破4億,影片重映是門容易的生意嗎?
即將迎來18周歲的日本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近期在國內收獲了不俗的票房。截至2019年7月5日24點,其累計票房已達4.29億,分賬票房為3.9億,片方可以從中抽走22.9%,獲得8942.7萬元的收入。
對于中國影迷來說,《千與千尋》是張熟面孔。盡管此次上映是其中國內地的首映,它仍被許多人劃歸為“重映片”。可觀的票房數據很自然地將話題從影片本身牽引至重映片市場,有關“重映生意是否好做”的討論也由此而起。
單看票房結果,這個問題似乎可以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與《千與千尋》相似的“重映”電影——即多年前曾在中國境外上映、近幾年才在中國內地首映但給人重映錯覺的電影(此類電影在下文統一簡稱為“重映片”)——票房表現大多不錯。
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抓取了貓眼專業版2011至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的影片數據,以中國境內外首映間隔時間不少于5年為條件,共篩選出10部影片,其中分賬票房在1000萬以上的有七部。

在電影行業極為成熟的北美市場,將經典片重新搬上銀幕是頗為常見的操作。根據界面新聞的不完全統計,在北美,首映、重映間隔年份在10年以上的影片,票房在4千萬美元以上的至少有10部。
少數現象級經典片的重映票房甚至可以遠超絕大多數新片的收益。比如以“特別版”形式重映的《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重映票房高達1.38億美元,在當年的北美票房榜單中位列第8。
經典“重映”片的成功,推動了近幾年國內重映片的涌現
重映風潮涌入內地,大致是從2009年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修復版上映開始的。這部相對小眾的文藝片在當時取得了4000萬的票房。
此后,以“重映片”的姿態首度進入中國內地院線的經典片,逐漸增多。它們依靠“情懷牌”成功吸引不少影迷的關注后,許多真正意義上的國內重映片——在中國內地首映后,間隔一段時間再次面向內地觀眾上映的影片——開始出現。
重映電影進入國內院線,大致需要完成四個步驟:重映發起方選片、確認影片的版權歸屬、申請公映許可、影院排片。與拍攝一部全新的影片相比,這套流程看上去十分簡潔,加上影片在首映時已過審,重映過審失敗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如果不展開畫面修復、重新剪輯或3D轉制等工作,重映電影無疑是一門省時省力省錢的生意。
我們試圖通過“重映”的文字標簽,在貓眼專業版2012年至2019年的“中國電影票房總榜”抓取重映片數據,以估計國內重映片市場的規模;剔除重映票房缺失的影片后,最終得到了31部國內重映片。
加上曾在內地公映、后以新片身份再次上映的《泰坦尼克號3D》、《一代宗師3D》、《功夫3D》、《冰川時代2》,以及未躋身“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的經典重映電影《紅高粱》,這份名單被擴充至36部。
對比這些影片和前述經典“重映片”的上映日期,可以發現2015年后的內地重映市場被前者所占據,其中,片齡在兩年以內的影片超出了六成。

盡管最近五年間,“年輕”的重映片們曾兩度在國內影院上映,但你可能對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感到陌生。
如果用豆瓣評分和分賬票房評估這些影片的市場反響,對比經典“重映片”,其中能兼顧高口碑和高的影片,少之又少。

根據內地重映片的市場表現,回看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重映生意是否好做,你或許很難再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由于避開了新片制作的繁瑣步驟及遍布全程的不可控因素,電影重映粗看的確是門“低成本”生意。但細看部分經典“重映片”的重映形式,你會發現,所謂的“低成本”很多時候只是一個錯覺。
大多數經典“重映片”在內地上映前,通常會通過畫質修復、3D轉制或推出“導演剪輯版”等手段,為觀眾創造不一樣的觀影體驗。優質重映片的制作成本并不低,有時甚至比拍攝新片的投入還高,比如《泰坦尼克號3D》,盡管影片內容與首映時基本一致,但在畫質修復和3D轉制上的花費達到了上千萬美元。
近幾年涌現的內地重映片,內容粗劣,重映形式又多是“原版重映”,無法為觀眾創造重新購票觀影的充足理由,最終在用“低成本”撬動“高票房”的嘗試中敗下陣來,也是預料之中的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類影片的重映天數普遍較長。這或許是片方在重映增量不足的情況下用以挽救票房成績的一個辦法。但從觀影人次來看,延長戰線并不意味著收獲更多愿意買賬的觀眾。那些觀影人次靠前的影片,多是依靠優質的內容本身來保證人氣的。

不過,貪戀“低成本”而亂入重映市場的投機者們,往后將更無可能創造高收益的奇跡。2018年11月,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明確指出國產重映片應為“距首次公映結束超過兩年”的影片,并規定重映片的“全部放映范圍不超過2500個影廳,每家影院放映單部復映影片的影廳不超過1個”。
該規定于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重映片市場,或許又將出現新的生意經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