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館長訪談|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得重傳承,并非游樂場
由成都知美術館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開放的東方——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近日在知美術館舉辦,論壇圍繞“開放的東方:全球當代藝術語境下的亞洲藝術”這一主題進行演講與討論。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Florian Knothe)與會并發(fā)表主題演講,研討會期間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非常看重私人博物館如何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游樂場。”

在“開放的東方——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論壇上羅諾德發(fā)表了《香港現(xiàn)當代藝術:中國藝術傳統(tǒng)在南方的地域性發(fā)展、沖突與傳承》演講。羅諾德介紹,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香港大學博物館已成為藝術展覽、收藏、研究和交流的平臺和“社圈中心”,其本身就是一種傳統(tǒng),并繼續(xù)進行當代藝術捐贈、展覽和出版。會后,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

澎湃新聞:博物館的前身是馮平山博物館,作為香港第一代華人企業(yè)家、銀行家和慈善家,馮平山與港大也淵源頗深,請您先介紹一下博物館的由來。
羅諾德:馮平山這個名字最早是和這座建筑物相關聯(lián)的。這座建筑作為一個圖書館始建于1929年,在1932年落成。由于圖書館及其館藏中文書籍主要是由馮平山所捐贈,所以建筑采用了馮平山本人的名字。1953年,博物館在這棟建筑里建成,并采用了與其相同的名字。1961年,馮平山圖書館遷到香港大學圖書館總館,這座樓正式成為博物館。1994年,博物館改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澎湃新聞:目前博物館主要館藏及其來源?
羅諾德:館藏陶瓷是一個重要部分,包括漢代鉛釉陶器及唐代三彩器等早期明器,也有曾為迎合中東及歐洲市場的青花瓷器代表作品,例如一件唐青花三足水盂。其他重要館藏還包括定窯、磁州窯等宋代瓷器,以及明清兩代的單色釉和彩瓷。

另一批重點館藏有商代和西周的青銅禮器,以及一批東周至宋代的銅鏡。館藏的元代景教十字銅牌收藏量為世界之冠。除此之外,還有一小部分玉石木雕、明代以來的水墨畫和當代中國油畫。

館藏基本來自捐贈,其中包括唐代瓷器在內(nèi)的重要藏品來自于徐展堂,他是一位大收藏家,興趣集中于藝術品,馮平山則更關注書籍和圖書館。我至今仍與馮平山的后代保持著友誼,今年4月博物館剛剛從馮氏后人獲得了藝術捐贈。我與馮平山的孫輩有定期的交往。在過去六十多年,馮家持續(xù)向香港大學的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捐贈。
另外,博物館藏的當代藝術作品來自藝術家本人。著名藝術家,例如方召麐(1914-2006),她向博物館捐贈了60幅作品。因為港大美術博物館是香港第一座博物館,所以藝術家們很樂意在此展示作品并且捐贈。此外,我也與不同藏家接觸,共同努力擴大館藏。上周末,我拜訪了一處藝術家工作室,商談展覽和捐贈。

澎湃新聞:學校博物館是否有購藏資金?
羅諾德:博物館沒有多余的預算,幾乎不在購買藏品上花錢。過去,如果博物館需要購買藏品,他們會在朋友圈子內(nèi)進行籌款,或者依靠個人的捐款。

澎湃新聞: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今年已經(jīng)是第66年了,您如何看待博物館對香港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羅諾德:由大學設立的博物館不同于普通的藝術工作室,它應當具有獨立性或者說是批判性。作為社群中的一分子,我們不僅面向藝術家也面向普通公眾。近些年,我們認識到除了本地藝術活動,參與國際性以及與中國大陸相關的藝術活動更顯重要。我和我的部分同事來自海外,這一優(yōu)勢使我們比過去更多地運用全球資源,主辦了一系列國際性項目。身為一所國際化大學,我們希望積極地融入國際藝術領域。

澎湃新聞:從教學角度,博物館如何與之相連?
羅諾德:在香港有許多公立博物館,而我們所扮演的角色略有不同,作為美術博物館以及“社圈中心”,我們還提供講座和音樂會等不同的藝術傳播形式。當然,教學是博物館的使命之一,我們向學生教授博物館學,為年輕學者提供實習和研究機會。
展覽和話題討論是博物館教學的一個維度。每年約有10項展覽,呈現(xiàn)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媒介、技術、文化和歷史階段,這些都可以與教學進行有趣的結合:有時是非正式的,通過講座、工作坊、參觀活動來實施;有時會邀請某個學院的老師開設正式課程。通過博物館學這門課,我們使更多學生參與展覽項目并了解博物館運作。我們還會邀請不同院系的老師參與,或撰寫圖錄或帶學生來到博物館,從他們的角度來享用展覽和講座。

澎湃新聞:香港的藝術商業(yè)環(huán)境非常具有活力。在此背景下,大學博物館與這部分有何互動?
羅諾德:我們通常不與商業(yè)性質的機構有密切聯(lián)系,合作方主要是公立博物館以及非盈利藝術機構,例如參與這次研討會的亞洲協(xié)會香港中心。我偶爾參加藝術展會的講座。我們會帶學生參觀藝術展會和畫廊,博物館的贊助人有些來自香港本地畫廊。六年前,一件居住海外的中國藝術家作品通過拍賣行捐贈給博物館。

澎湃新聞:與內(nèi)地博物館或大學美術館有哪些互動?
羅諾德:內(nèi)地博物館界的發(fā)展很快,我們曾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lián)合舉辦過三場展覽,也與中國美術學院聯(lián)辦過一場展覽。我們不久前收到內(nèi)地博物館的展品商借申請,我們也與私人美術館合作。未來我希望與內(nèi)地博物館達成更多交流。不過,香港和內(nèi)地在海關和法律上還存在邊界,造成展品進出境困難,需要配合大量的行政和文件工作,藝術品還無法暢行。

澎湃新聞:目前國內(nèi)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大量出現(xiàn),展覽也會出現(xiàn)同質化現(xiàn)象,有些博物館沒有建立起董事會、學術委員會機制。您如何評價這一現(xiàn)象?
羅諾德: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世界上許多私人博物館都依托個人收藏興趣而建。現(xiàn)在的確有許多私人博物館收藏當代藝術,因為相對容易獲得。假如收藏古玉或青銅器等,市場相對狹窄也有贗品問題,需要豐富的知識。對于私人美術館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公眾的參與,是否有董事會不是最重要的,博物館所有者或藝術總監(jiān)可以制定博物館方向,同時可以組建學術委員會,在購藏、教育等方面提供建議。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自己教授博物館學,培養(yǎng)年輕一輩的博物館工作者,非常看重如何讓他們建立博物館,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游樂場。

(感謝萬可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