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二藝節│群星獎首辦“美育導師走基層”,提升市民藝術素養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4天7場決賽已全部結束,在等待最終頒獎的日子里,5月20日至5月31日,由文旅部推薦的八位舞蹈、音樂、戲劇、曲藝等不同門類美育導師走進基層開展10場講座,這也是群星獎在辦節期間首次開展“美育導師走基層”活動。
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主題是“市民美育在行動”,此次在文旅部的支持下,舉辦“美育導師走基層”活動,更好地發揮群星獎的溢出效應。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吳文科,中國曲藝學會名譽會長、曲藝評論家常祥霖,天津非遺保護協會會長、研究館員李治邦,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劉彥君,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于平等來自全國的專家紛紛亮相,走進基層文化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基層文化干部、群文團隊成員及藝術愛好者開展美育講座。

在場地的選擇方面,主辦方也經過一番“巧安排”,將曲藝的講座送進了以曲藝為特色的嘉定區安亭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戲劇講座送進了戲劇氛圍濃郁的靜安文化館,舞蹈講座則送進了著力打造舞蹈文化品牌的長寧……
“群眾舞蹈”有其獨特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百姓自娛自樂的廣場舞與作為作品的舞蹈之間有什么區別?群眾性舞蹈與專業性舞蹈有什么區別?它們的特征、層次區分及其形態定位在哪里?5月27日,于平來到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為觀眾講解《群眾舞蹈的文化功能與藝術創編》。
現場觀眾都是來自群文舞蹈團隊成員,區、社區的群文干部。正講到群眾舞蹈隊形,舞蹈團隊的阿姨就開始一邊聽,一邊在討論:“你看,我們那樣排不好看啊。”原來社區群文舞蹈團隊的舞蹈多以四邊形為主,前低后高。于平的一番解釋和演示,讓她們心服口服。在很多群文舞蹈團的觀念中,大家認為,以專業的標準去訓練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難度更高的動作會讓大家更有成就感。而于平表達了自己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不同地區、不同社區的審美也不一樣,“群眾舞蹈無需追求專業化,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特質進行編排才是最好。”舞蹈愛好者劉賽風深受啟發,聽完講座后表示,今后跳舞一定會注重自己的身體條件,在不損壞自己的身體條件下去訓練。她也很高興這次群星獎在上海舉行,團里不少成員都看了群星獎的舞蹈比賽,了解其它地方的舞蹈,這也是一次學習機會,“即使是玩,我們也要玩出水平。”
一個半小時講座中,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也記了好多筆記,“以后我們給創作干部講也有方向了。這次好多群文干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任也都來了,他們回去后也可以向自己社區的舞蹈隊問一問,你們的舞蹈,內涵在哪里、立意在哪里?人物特點在哪里?講座很具有指導意義。”

5月25日,劉彥君走進靜安文化館,作了題為《當下小戲小品創作問題談》的講座。靜安區區內文化骨干,戲劇戲曲團隊骨干參加了講座。劉老師以群星獎作品為案例進行分析,當下消息小品創作如何選材?如何才能開掘立意、把握結構?靜安群藝館副館長楊迿聽了講座,他的作品《價值》也參與了本次群星獎決賽的角逐,楊迿表示受益匪淺,“專家眼中關注的和我們的眼中關注不一樣。”講座讓大家可以第一時間知道群文創作的大的方向,各個省市群文創作方向手法和側重點,通過老師的講解,可以看到其它省市、乃至全國在群文創作上的做法和想法,視野更廣了。社區文化骨干和戲劇團隊在聽劉老師講述后,也打開了視角,知道了一個藝術作品與藝術宣傳品的區分,而以往在街道里,有的文化干部就是在以宣傳的方式做小品。

群星獎是群文創作領域的國家最高獎,同樣也是群文創作的風向標。據悉,“美育導師走基層”活動是組委會的創新之舉,也是群星獎進一步深耕群眾土壤,擴大惠民范圍,提升群文創作基礎之舉。舉行講座的“美育導師”都是文旅部專家,對群眾文化非常熟悉,有些人本身就是群星獎評委,他們的講座讓觀眾在欣賞演出之后,有了更多的思考,藝術素養得到提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