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報刊文談年輕文藝工作者挑大梁:從“論資排輩”走向“代際合作”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近年來很多熱門文藝作品的主創都比較年輕:《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只此青綠》等舞劇的導演是80后,演員基本是90后、00后;電影《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電影開拍時,其導演也才30多歲。在這些作品中,老一輩文藝工作者退居幕后,以顧問、藝術指導之名甘當“綠葉”。
這是一個拔犀擢象,也兼具代際合作的現象。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憑借嶄新的視角與充沛的激情勇挑大梁;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則以他們的深厚功底與豐富經驗,在關鍵環節俯身托舉、保駕護航:老中青藝術家各展所長、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一部部優秀之作。
不必諱言,這樣的圖景在過去并不常見。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文藝資源的分配過程中,我們往往更優先地向已有權威地位與廣泛聲名的文藝工作者傾斜,比如策劃一臺重大的文藝晚會、拍攝一部主旋律題材的電影,或者參與權威文學雜志的一次主題征稿……哪怕是才華橫溢的年輕文藝工作者也可能因為“年輕”而被排除在外,這就是一種“論資排輩”。
“論資排輩”源于我們的社會對資歷與經驗的崇尚。“經驗”被等同于可靠性與成熟度,“名氣”被視為已被檢驗的價值標志。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因長期實踐累積了可見的成果與社會認可,他們熟悉既有規范,技藝純熟,風格穩定,雖然不見得出彩,但基本也不會出錯,是一種保守但也穩妥的選擇。此外,“論資排輩”背后,也有人情與圈層因素的影響,組織者與有經驗的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多有長期合作形成的信任關系,優先將機會給予“老朋友”,省去了陌生合作的溝通成本。
與之相對,我們對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往往懷抱過分謹慎甚至懷疑的態度。年輕往往與“未完成”“未成熟”相綁定,他們創作中的探索性、實驗性乃至批判性,容易被視為一種不確定性,甚至是一種風險。不少組織者出于“不出錯”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尤其不敢把一些“重大任務”但也是重要機會,分配給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
林林總總原因造成的“論資排輩”,給文藝界帶來的后果就是——不出錯,但也不出彩。這背后是某種規律在起作用。
從創作規律來看,人類創造力最為活躍的時期往往出現在青年階段。在科研領域有過研究,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間介于25歲至40歲,峰值年齡約為37歲。這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文藝創作領域。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思維模式容易逐漸形成固定范式,對新事物的感知敏感度與突破既有認知框架的意愿都會減弱,創造力不斷衰減。雖然也有“大器晚成”的案例,但就多數情況來看,文藝領域的從業者如作家、導演,職業生涯晚期作品所具備的創新性、思想沖擊力與情感鮮活度,往往難以與年輕時的巔峰之作相比,雖然晚年的作品在技藝上更趨純熟。
而年輕文藝工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尚未被固化的經驗框架束縛,對情感的捕捉更直接、更熱烈,對創新的追求更大膽、更生猛,他們敢于打破既定范式,催生出具有沖擊力的作品。
大量事實表明,青壯年確是創造力迸發的黃金階段。譬如巴金27歲完成《家》,曹禺23歲寫出《雷雨》,王蒙19歲創作《青春萬歲》,莫言31歲推出《紅高粱家族》……當代文藝創作領域同樣印證著這一規律,80后導演餃子執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重構經典神話形象,讓傳統題材煥發出符合當代審美的活力,創下多項中國電影紀錄;1986年出生的申奧導演,今年暑期推出爆款影片《南京照相館》,以獨特的照相館視角重構歷史敘事,展現出新一代導演對沉重題材的藝術駕馭力。
文藝界只有持續吸納新血、容納異質、激勵創造,才會有活力。回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正是《收獲》《鐘山》等文學刊物,打破傳統文壇的圈層壁壘,以極大的包容度向馬原、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等一批充滿實驗精神、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寫作者敞開大門,才誕生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先鋒小說,鑄就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極具活力與創造力的黃金時期。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文藝資源的分配中,我們應該打破“論資排輩”的固化桎梏。不過,強調年輕時期是創作黃金期,絕非意味著否定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價值,更不是要將其推向邊緣化——經驗的積淀非一日之功,也是難以取代的。我們不能由“論資排輩”的極端走向“貴壯賤老”的極端,為了追求所謂的“年輕化”而倉促更替、割裂傳承。
我們要建立起一個更加開放、公平、包容的機制,不將資歷深淺、名氣大小作為文藝資源分配的“隱形標準”,而是平等競爭、能者居之;與此同時,在一些需要集體創作的文藝項目中,我們也應該從“論資排輩”走向“代際合作”。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幫帶”,畢竟這一模式往往過于強調老一輩的主導地位。當代集體文藝工作更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代際合作”,它的核心特點是賦予年輕創作者更多話語權,特別是敢于給予他們在決策層面與執行層面的主導地位,既鼓勵年輕文藝工作者大膽表達、勇于突破,也尊重老一輩的經驗與智慧,讓創新與經驗相互滋養、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們的文藝事業邁向新的高峰。
(作者:曾于里,系專欄作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