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一度 | 高百十年,跑步給學生帶來了什么

2025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賽華東站在上賽場落幕,來自華東地區的50支高校隊伍在此展開速度與意志的角逐。
上海國際賽車場,就是F1車迷口中的“上賽場”,每一年都見證著賽車的風馳電掣。如今,它成為一群年輕人用雙腳講述著青春熱血的舞臺。
上個周末,2025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賽(下稱:高百)華東站在上賽場落幕,來自華東地區的50支高校隊伍在此展開速度與意志的角逐,與此同時,面向廣大青年群體的“上海青年青春跑”同步開跑。兩項賽事同頻共振,在秋日晨光中上演了一場充滿青春與活力的跑步盛會。
值得一提的是,本站高百賽事創下了本年度分站賽參賽規模之最,匯聚了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體育大學等一眾強隊。最終,浙江大學“夸父長跑聯盟(甲隊)”以6小時24分50秒奪冠,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隊、上海體育大學“綠瓦高百大隊”分列二、三名。
十年前,當這場賽事出現在中國跑圈,它被認為是單純復制日本的“箱根驛傳”;十年后,這場高百接力擁有了自己的靈魂,展現著屬于中國高校跑者的執著、堅持和熱血。

這場賽事如今在高校里相當有影響力。
一個人的賽道,一群人的戰斗
“跑到5000米時就很想放棄,但這不是我一個人在跑,我得想到我的隊友。”上海師范大學的賴妍玲在和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說起參賽的感受時,她還在不停地喘著粗氣,首次參賽的她,得到了隊友的信任,肩負起第一棒的重擔。
賴妍玲就讀的是小學教育專業,平時除了體育課就沒有與跑步太過相關的內容。她在參加本次高百之前,只跑過兩次10公里,“在學校的一個帖子下面看到有人問要不要一起跑步,他們說到這個比賽,當時還缺一個女生,我想正好可以激勵我運動,我就參加了。”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念頭,讓她站上了本次高百接力賽的起跑線。賴妍玲坦承道:“其實跑到一半的時候,真的特別累,但如果我放棄了,我們整個隊伍都沒辦法完成比賽。”
當她完成綬帶交接,氣喘吁吁地從賽道下來后,隊友也給予了鼓勵和稱贊。當被澎湃新聞記者問到最想和隊友說什么時,第一句閃現在她腦海里的卻是“對不起”。

男女學生同場競技,也是這場高百接力的特色。
“我覺得自己跑得很慢,也沒有很多訓練,可能拖了團隊后腿。”賴妍玲有些愧疚,隨即又變得很堅定,“我還是想和他們說加油,他們都特別棒。”
賴妍玲和隊友們的故事,是當天這條F1賽道上的縮影——有跑步的初學者,有經驗豐富的老手,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跑步經歷,能夠維持的配速也不一樣,但他們堅持的原因如出一轍。
就在比賽前兩天,單純沛突然發燒,這對于緊張籌備自己首次高百的他來說就是晴天霹靂,“我賽前退燒了,評估了自己的狀態,雖然還沒有完全好,但我還是決定來參賽。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高百,一年只有一次,我覺得很珍貴。”
在接受采訪時,單純沛甚至因體力不支而難以站穩。“今天前5公里我覺得非常舒服,但到后面突然體力不支。”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完成了自己的賽段,把綬帶傳給下一棒隊友,對于單純沛而言,團隊賽與個人賽有著最本質的區別,“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想到后面還有其他隊友,我必須堅持下來。”

上海交通大學的單純沛在這次比賽也收獲了豐富的經歷。
從“我”到“我們”,從接力到傳承
上賽場自從建成至今,就是一座與速度與激情緊密相連的賽場。而如今這場高校百英里接力賽,除了速度與激情,還有獨屬于高校特色的代際傳承。
高百接力賽讓F1賽道沉浸在了一種獨特的競技體育氛圍里,賽場上下,焦急的張望、急促的呼吸和等待隊友時不自覺地伸出的雙手,每一個細節背后都承載著團隊的期待。
來自上海體育大學的劉暢笑著說的那句總結,就道出了賽事背后的精髓,“接到棒的那一刻,只想拼盡全力,把榮譽傳遞下去。”
在賽道上綬帶的交接,其實背后藏著校園跑團和長跑隊內部的精神傳承。
劉暢向澎湃新聞記者分享了他兩度參賽的經歷,去年他是一隊的成員,但今年升到大二之后課業加重,再加上一些客觀因素,訓練的時間就減少了很多。不過,當接力隊隊長詢問是否參賽時,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今年我參加的二隊,一隊是沖成績,二隊就稍微輕松一點,高百是有情懷在的,還是想參與一下,每年都想參與在這個比賽里面。”
華東政法大學的跑步隊同樣在這樣熱烈的氛圍中傳承著他們的奔跑精神。首次參賽的宋振翔分享了一些訓練時的有趣場景,“我們本來一起跑有氧,最后2公里大家就開始誰也不服誰,互相比誰跑得快。本來簡單的有氧訓練,最后變成了競速訓練。”
從去年的觀眾和志愿者到今年以選手身份參賽,宋振翔用一年訓練場上的較勁完成了身份的轉變。

華東政法大學的宋振翔(右)帶著“超過西政”的目標首次站上賽道。
這份轉變也承載著華政跑團未竟的目標。
去年,這支隊伍以華東分站賽第九名的成績與直接晉級總決賽的機會擦肩而過,雖然最終憑借外卡身份登上總決賽舞臺,但“差一名就晉級”的遺憾讓華政的選手們耿耿于懷。“我們的目標就是比去年強,超過去年的自己。”宋振翔的語氣中透著堅定,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也鼓舞著選手們的斗志,“我們是華東政法,我們要超過西政。”
和劉暢一起的是上體大剛畢業的校友李陽,也是這次青春跑的參賽選手,盡管身份從在校生變成校友,他對賽事的熱情絲毫未減。由于畢業后訓練時間減少、強度下降,他害怕“拖團隊后腿”,就選擇以青春跑的形式陪伴曾經的隊友們,“我明年一定要重返高百。”
作為這場接力賽的“四朝元老”,李陽非常清楚賽事的意義和價值——不管學生是否畢業,只要學籍一直存在,就一直能參賽,這也是為什么賽道上除了學生,還有很多中老年跑者。而對于已經畢業的校友而言,高百的意義早就超越了比賽本身,它像是一條紐帶,連結了各大高校一代又一代的跑者。

上海體育大學的劉暢(左)和李陽(右)在賽場上講述著一段傳承的故事。
一個賽道之外的多元“第二課堂”
十年時間能夠培育出多么深厚的賽事底蘊?高百接力賽就用十年給出了答案。
來自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意大利跑者Matteo Soffietti走下賽道后,和中國學生葛景行碰拳擁抱。這位在中國攻讀國際關系的意大利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認為高百非常獨特。在意大利我們也有美麗的風景,但我從未經歷過如此讓人投入的團隊體驗。”
Matteo Soffietti曾在家鄉跑過半馬,而來到中國,他在跑道上找到了不一樣的奔跑意義,“比賽中我遇到了一些隊友,我們還一起跑了一小段,這種感覺非常美好。”
這種跨文化體驗,正是寧波諾丁漢大學跑步社干事葛景行希望通過推廣跑步來尋求的效果,“我們學校的一個特點,就是既能和昆山杜克、上海紐約這些中美合辦大學交流,也能參與高校百英里這樣的國內賽事。”
作為跑步社團的組織者,葛景行見證了體育成為了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建立緊密聯系的紐帶。
“之前我們剛從昆山回來,昆山杜克大學邀請我們寧波諾丁漢和上海紐約大學進行友好交流。我們不僅有田徑賽,還有足籃排等球類賽事。”雖然規模不大,但這種交流為葛景行打開了新的視野,“在這個平臺上,我認識了來自歐美國家的大學生,他們自幼就接受體育教育,所以平均水平更高。”

寧波諾丁漢大學的葛景行和Matteo Soffietti共同參賽,展現了賽事的多元。
身兼中外合辦大學學生和跑步社團干事的雙重身份,葛景行對中外校園體育的感觸遠比其他人來得深刻,“馬拉松是全民的運動,而高百是學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運動,歐美學生從小接受的體育教育更系統,而中國學生雖然跑步時間相對較少,但展現出的潛力和熱情毫不遜色。”
高百的這條賽道連接的不只是起點與終點,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年輕一代,他們在對速度的共同追求中用熱血與凝聚力尋找理解與友誼的新路徑。
從校內社團到校際交流,從本土賽事到國際視野,這場賽事如今成為了高校年輕人的“第二課堂”,在鍛煉他們體魄的同時,也開拓著他們的視野并且豐富著他們的知識面。正如葛景行所說:“我們寧諾跑步社剛建立3至4年,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相信我們社團還有未來即將成立的校隊,一定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而這也是賽事主辦方每步科技CEO馬京偉在創建這場賽事之初的愿景,“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次大眾路跑,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再組織;上海這座兼具歷史厚度與未來張力的城市,正以體育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尋找城市煥新的出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