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咨詢:我原諒了平凡的自己:就算沒有變得很優秀,也沒有關系

我曾經跨越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樸樹的一曲《平凡之路》,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步一步接受平凡的過程。
嬰兒一出生時會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神,聲音一發出,世界就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比如,孩子餓了渴了會大哭,其實在發號施令:給我拿吃的來,我餓了!身體不舒服了、要抱抱了也會大哭。憋個尿也會大哭。
在嬰兒時期,擁有這樣的全能自戀幻想是健康的,因為這種想象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躲避風險和傷害,自己一直都是安全的。
而當父母幫我們解決了一些事情時,又會讓我們覺得父母是“無所不能”的。
所以,很多人總幻想自己是那上天下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認為父母有超能力,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的中心,總覺得會有重大事件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是最不尋常的人。
但作為成年人,要明白,這個夢要醒了。

很多人不甘平凡,你是從什么時候發現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的?
面對這個靈魂拷問,知乎上針對這個問題有很多回答,都有點心酸:生病掛號時的無奈,面對父母孩子時的無力,曾經的自命不凡,全部落入凡塵.......
有句話說得好,人直面現實有三個階段: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意識到孩子是普通人。
1
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
也許很多人都在心里或多或少地埋怨過自己的父母,內心很不甘:為什么我的父母沒有別人的父母優秀,怨恨父母太平庸沒有那么多的資源可以幫助自己……
不少人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討厭原生家庭。
因為,有些人覺得自己在童年期遭受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導致自己和父母關系不好;
有些父母重男輕女、總嫌棄孩子、總拿孩子當出氣筒,造成了孩子內向敏感的性格;
有些父母冷漠,動輒打罵,讓孩子覺得孤立無助……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常見的原生家庭問題,比如說父母離異、被收養、被虐待、目睹家庭暴力等等。
我們認為是父母害我們受那么多苦,是父母讓我們生活這么不幸。在內心會有很多討價還價的設想:
如果父母對我溫和耐心地教育,也許我的人際關系就不會像現在那么糟糕。
如果父母當初沒有總是打擊我,而是多肯定我,我現在也許不會這么自卑。
如果父母婚姻幸福,沒有老是吵架,我現在和男朋友的關系也許不是這個樣子……
倘若父母對我們造成了傷害,學會恨父母,確認自己的感受,是治愈自己的第一步。
我們在恨父母的同時,也不要忽視這一點:父母只是普通人,他們并不完美。
也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受過各種傷害,也沒有及時得到過安撫和愛,也沒有得到過接納和支持。因為他們自己的需求從未被滿足過,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所有需要。
當我們能夠理解父母犯錯的原因,對父母的怨恨也許會得到釋放,內心會釋懷。
倘若發現父母沒有能力愛自己,那就不要再強求。打開新的大門,學著去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他們會賦予你應得的,真正的愛。

2
承認自己是普通人
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是自我接納的第一步。
其實,承認自己的平凡真的非常需要勇氣,打破原有對自己的印象,重新塑造一個更客觀全面的形象,接受自己的短處,并一點一點包容接納,這是一個整合自己的過程,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放下焦慮,不斷調適自己,降低期望值,與平凡的自己和解,坦然面對命運給予自己的苦澀,接受生活的殘缺,這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很多內心問題的原罪,都是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苛的自我要求:要優秀、做好人、不能犯錯.....
他們無法接納自己的普通和不夠優秀,總覺得自己工資不夠高,學歷不夠好,社交人際關系不夠好……
在這種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中,造成自己焦慮與自卑。
他們甚至覺得:真實的我不配愛,只有優秀才配愛。
所以要不斷和自己較勁,不斷逼著自己優秀,才可以不那么戰戰兢兢。這也成了現代人內心沖突的一個重要來源。
有人發現,自己怎么努力也到達不了優秀,于是陷入抑郁、頹廢、挫敗和無力中。
但其實,沒人是完美的,沒人是沒有問題的。
你不夠優秀沒關系,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更沒什么。篤信真實的你就有很多人喜歡,真實的你配得上被愛和很好的東西。
看到有個分享讓人很觸動:有個女孩子很高冷,平時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她覺得自己這樣的性格不好,但又難以改變,談戀愛后,她一直很吃力地對男朋友表現得熱情。
男朋友看出了她的偽裝,于是告訴她:其實你不用裝作熱情,不需要那么辛苦,我很喜歡你,你冷冰冰的樣子我就很喜歡了。
非常神奇,這個女孩子被治愈了,她漸漸地真的可以由心而發地對男友熱情。
因為男友愛她最真實的樣子,是一種無條件的接納和喜歡。在這樣的關系里,她不用刻意去討好、偽裝,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認同感。因為,她只需要作為自己本身,就能被喜歡和欣賞。
我們接納自己的普通,并不意味著認命,而是不著急,不焦慮了,給自己一點時間,接納是改變的前提。
你要知道:努力地活著,就是生命的意義。
你可以不優秀,你也可以不成功,但這不影響有人愛你,也不影響你愛自己。當你降低期望值,把目標轉而放在成長和進化時,你收獲的反而更多。

3
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中國的小孩,似乎從出生起就開始背負長輩的期望,他們被要求成為優秀學生,考985、211,上清華北大,走進常青藤名校……
很多家長早早加入到了雞娃大軍中,傾盡所有,一路高歌跋涉,然而,回歸現實,他們會失望地看到:孩子只是普通人。
據2018年數據顯示,全國985平均錄取率僅為1.6%,考上世界名校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而在雞娃的道理上,家長們往往只關注學習成績和表現,而忽視了孩子們的心理成長。孩子們過早地承受學習壓力,各種心理問題悄然滋生。
據《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我國已有3000萬青少年(12-18歲)被抑郁癥侵擾,超過1/3的青少年表示父母的管教與期望是壓力來源之一。
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也不愿意承認一個基本事實: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
“普通”并不是一個貶義詞。
心理咨詢師李建學老師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或者轉化它。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父母要允許孩子平時狀態不理想,甚至一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過得去即可。
當然,接受孩子做一個普通的孩子,并不等于放棄孩子,恰恰是為了給孩子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只有當我們認識到孩子是“普通人”,并不可能達到“完美”時,我們才能做到放下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望,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給孩子正常發展和成長的空間,才能不以愛之名控制、束縛孩子來達成我們未盡的心愿。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認識真實的自我,去追逐更好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愛。
同理,隨著孩子的長大也要慢慢學會理解、接受父母的不完美,而不是指責和抱怨。如果成年后的孩子能做到這樣,TA就能夠更好地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