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辦電話卡還要無犯罪證明?反詐不是一個筐
“想在南昌辦張電話卡,營業廳說要無犯罪記錄證明,這合理嗎?”
澎湃新聞記者對此做出調查,發現:有些城市的營業廳僅要求本人帶身份證出席即可辦卡,有些則要求提供“無犯罪證明”“工作證明”或“銀行流水”中的一項,更有甚者,要求預存500至1000元話費、審核本人房產證或營業執照。
多個營業廳的工作人員解釋稱,是應反詐工作要求,但具體依據的是哪一條規定,對方卻說不清楚。這種打著反詐旗號的層層設卡,究竟是防范風險,還是變相懶政,甚至是變相甩鍋呢?
電信詐騙危害甚廣,工信部早已明確推行實名制,實行“人證合一”,這類基礎防范措施,人們普遍理解并支持。然而,反詐不能成為一刀切加碼的理由,要求提交額外的證明材料,并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的依據。
《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定,無犯罪記錄證明僅適用于升學、服現役、就業等特定情形,辦電話卡并不在列。換言之,營業廳的要求已經超出了法律授權范圍。
運營商將復雜的反詐工作,簡化為對用戶層層加碼的證明要求、材料審核,本質是懶政思維的體現。
電信詐騙的治理,需要精準識別風險,精準打擊,而非用一刀切提高門檻的方式,替代動態監管。把所有用戶都預設為潛在的詐騙分子,要求其自證清白,無疑是將本應由企業承擔的風險防控成本,嫁給了消費者。甚至不排除了一些運營商借機要求用戶預先充費、做營銷。
澎湃新聞的報道還提到一個細節,有的線下營業廳要求嚴苛,線上App卻無需額外證明材料,可以直接下單。這恰恰說明,借助技術手段,完全能夠實現反詐需求和用戶便利的兼顧,根本無需繁瑣的紙質證明。
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營業廳,對于辦卡的材料審核標準都不盡相同,有的需要三選一的證明,有的只要身份證。這種標準不一、各自為政的局面,暴露出執行層面的隨意性。
事實上,類似現象在銀行領域也屢見不鮮。一些銀行以反詐為由,要求客戶提供工作證明、無犯罪記錄證明等信息。盡管初衷包含反詐考量,但過度收集信息、隨意抬高開戶門檻,同樣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本質上仍是將監管責任轉嫁給用戶。
電話卡和銀行卡,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核心屬性是便民利民。反詐工作很重要,但用戶的合法權益同樣重要。運營商不能因為怕擔責,就把用戶當嫌疑人對待,讓普通人為了辦一張卡,額外付出時間、金錢甚至隱私成本。
在反詐工作中,運營商的重心,理應聚焦于高風險行為的精準識別。比如對頻繁開卡、異常開戶等情形加強審核;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用戶,則應該簡化流程,優化體驗,拿出基本的服務意識。反詐不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