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難怪薯條蘸番茄醬這么絕配,原來番茄是土豆的“親媽”!
土豆本是南美洲的土著“小可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后,直接被中國人寵上天!云南的“洋芋粑粑”外酥里嫩,東北的“地三鮮”香到舔盤,富硒土豆米、彩色花青素土豆更是讓它變身營養界頂流!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聯手中外科研大咖,直接為土豆上演了一場“尋親大戲”!以前大家以為不結薯的類馬鈴薯是它的“親媽”,結果DNA一測——900萬年前,番茄和類馬鈴薯偷偷跨物種“戀愛”,生出了土豆家族!難怪薯條蘸番茄醬這么絕配,原來番茄才是土豆的“親媽”!

土豆本是南美洲的土著“小可愛”
特立獨行的“混血兒”
在植物馴化史上,馬鈴薯絕對是個特立獨行的“混血兒”。與小米、家牛等馴化物種不同,它的“家族關系”復雜得就像一部懸疑劇,讓科學家們頭疼不已。
從分類學上看,馬鈴薯組(包含栽培馬鈴薯和107個野生種)和番茄組(包含栽培番茄和16個野生種)、類馬鈴薯組(包含3個野生種)屬于姊妹類群。表面上看,馬鈴薯和類馬鈴薯長得更像,但分子生物學卻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番茄和馬鈴薯才是血緣更近的“親戚”。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科學家們對101份馬鈴薯組、15份番茄組、9份類馬鈴薯組,以及19份其他茄科物種進行了全面的基因大調查。結果發現,所有馬鈴薯個體都穩定地攜帶來自番茄和類馬鈴薯的遺傳物質,比例約為4:6。這就像發現一個孩子同時擁有兩對父母的基因一樣不可思議。

類馬鈴薯組(左)與馬鈴薯組(右)植株的表型
科研團隊進一步研究揭開了這個“混血兒”的誕生過程:約1400萬年前,番茄和類馬鈴薯的祖先“分道揚鑣”開始分化;約500萬年后,它們又“舊情復燃”,在約900萬年前通過雜交,誕生了最早的馬鈴薯植株。根據質體基因組的親緣關系鑒定,番茄是母本,類馬鈴薯是父本。
最令人費解的是,馬鈴薯的“爹”(類馬鈴薯)沒有薯塊,“媽”(番茄)連地下莖都沒有,但它們的“孩子”卻擁有了獨特的塊莖。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可能是基因組重組的結果。兩個家族的基因在雜交后重新組合,意外地創造了“薯塊”這個新器官。
研究發現,薯塊的形成是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和交互調控的結果。現今馬鈴薯組內部物種仍約有24%的遺傳組分隨機固定了不同親本的等位基因,呈現出“馬賽克式”的遺傳模式。這種獨特的遺傳結構就像一幅由不同顏色小瓷磚拼成的馬賽克畫,使得馬鈴薯的表型呈現多樣性。
這種“馬賽克式”的遺傳結構賦予了馬鈴薯強大的適應能力。當面臨不同環境壓力時,這種遺傳組合能像“智能篩子”一樣,從基因庫中篩選出最佳組合,使馬鈴薯能夠適應多種生態環境。
薯塊的形成更是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優勢:它不僅能儲存水分和淀粉,幫助馬鈴薯度過干旱和寒冷季節,還賦予了其無性繁殖的能力,通過薯塊上的芽就能直接萌發新植株。這種高效的繁殖方式,或許是馬鈴薯能成為全球重要糧食作物的關鍵原因之一。
“卷王”的終極潛力
早在公元前2800年的秘魯古墓中就出現了供食用的土豆。到如今,全球共有約5000個土豆品種,這些品種形態各異、顏色多樣,有的表皮光滑,有的布滿斑點;有的呈金黃色,有的則是紫色、紅色,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千姿百態的土豆,藏著怎樣的進化密碼?
科學家們耗費數年光陰為土豆“尋親”,絕非閑來無事的學術游戲,而是為了揭開這個糧食界“卷王”的終極潛力密碼。當我們凝視餐桌上那盤金黃的薯條時,很少有人意識到,看似普通的食物,實則是營養界的“六邊形戰士”——其維生素含量是小麥和稻米的7倍,各類微量元素含量是甘薯的2倍,理論上僅憑土豆和牛奶的組合,就足以支撐人類在荒島環境中長期生存。
作為全球第三大主糧作物,馬鈴薯年產量高達3.74億噸,養活了超過13億人口,更令人驚嘆的是,它能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山區和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荒漠中頑強生長,這種適應性堪稱植物界的“生存大師”。
然而,現代人常吃的薯條,其原料竟大多來自一百多年前育成的馬鈴薯品種。育種進程的緩慢,暴露出一個關鍵瓶頸:雖然人類歷經千年馴化,將原本苦澀難咽的野生土豆培育成今日的佳肴,但對“薯塊”這個神奇器官的形成機制始終知之甚少。育種家們雖已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薯塊,卻始終無法突破產量和抗病性的雙重限制。
科學家們另辟蹊徑,從進化生物學角度切入,通過分析百余份茄科植物的基因組數據,終于揭開了這個持續千年的謎題。番茄與類馬鈴薯的祖先罕見地“跨物種雜交”,不僅創造了馬鈴薯這個新物種,更孕育出了獨特的薯塊器官。這一發現如同找到了育種的“金鑰匙”,為后續改良提供了全新方向。

馬鈴薯的進化史恰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
如今,隨著馬鈴薯研究主題的深入展開,特別是關于馬鈴薯品種相關研究的持續推進,馬鈴薯育種正迎來歷史性突破。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研究顯示,通過科學育種和種植技術的創新,馬鈴薯產量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正如黃三文研究員所言:“番茄不僅是馬鈴薯的‘前世’,更可能成為其‘未來’。”當馬鈴薯的基因組密碼被完全破譯,這個陪伴人類千年的古老作物,必將以更強大的姿態繼續滋養人類文明。從秘魯古墓中的可食塊莖,到全球餐桌上的主糧,馬鈴薯的進化史恰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而這場持續千年的“尋親之旅”,終將為我們帶來更牢固的糧食安全保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