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泉州到上海,這四位青年鋼琴家將迎接終極挑戰(zhàn)
首屆“上音國際音樂家比賽”迎來最新進展。
10月26日-11月3日,經過在泉州舉行的室內樂與藝術歌曲兩輪復賽,德國選手Sonja Kowollik、法國選手Sélim Mazari、法國選手Arthur Coatale、中國選手謝凌飛脫穎而出,成功晉級決賽。
11月10日,四位鋼琴才子將會師上海,迎來終極考驗——邊彈琴、邊指揮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展現“自彈自指”的全面才華。

20位國際選手參加復賽,最終4人進入決賽
中外藝術歌曲,跨越文化的挑戰(zhàn)與共鳴
復賽第二輪聚焦藝術歌曲,選手不僅要詮釋德奧藝術歌曲,還需演繹兩首中國藝術歌曲。
中國選手謝凌飛常年浸潤于德奧作品,在駕馭舒曼《聲之戀》時更易捕捉德奧音樂的深層靈魂,但在演繹《紅豆詞》《春思曲》時,卻遭遇了難題,“雖然中文是我的母語,但發(fā)聲與換氣的節(jié)點和想象中不太一樣,我要重新摸索貼合意境的表達邏輯。”

謝凌飛
德國選手Sonja Kowollik一開始想找不那么出名的中國歌曲,但當聽到《踏雪尋梅》《玫瑰三愿》的錄音后,瞬間被它們的浪漫意境打動,決定一試究竟。“德語是我的母語,演起來更得心應手。中國歌曲更難,因為我完全不懂中文。”她反復聽錄音,并向合作的歌唱家逐詞請教,在協(xié)作中慢慢理解樂句處理的東方邏輯。
美國選手Edward Leung出于對中國音樂的濃厚情結,選擇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憶秦蛾·恒山月》。為了準備好演奏,他特地研究了廖昌永的歌唱錄音和歌詞文本,“鋼琴家需要極其熟悉歌詞內容,以及歌詞與音樂之間的關聯(lián)。”
新西蘭選Ruiyang Chen以舒曼《五首歌曲》展現德奧作品的細膩,又以《楓橋夜泊》《釵頭鳳》傳遞中國文化意境。“兩類歌曲的文化背景與表達方式都不同,我都會做大量功課、查閱資料,追溯歌詞背后的故事。”Ruiyang Chen能說一口流利中文,幼年時曾隨父親在上海生活數年,對上海有很深的感情。

Sonja Kowollik

Edward Leung

Ruiyang Chen
這場比賽尋找的不是埋頭苦練的獨奏家,而是能在協(xié)作中成長、在跨文化中共鳴、在多元領域中拓展的音樂家。跳出獨奏的“舒適區(qū)”,是選手們對比賽的共同認知。
Edward Leung感慨,與歌唱家合作需要時刻保持靈活,對方的一個呼吸、一個手勢,都可能需要調整彈琴節(jié)奏——這種有來有往的配合,比室內樂合作更考驗即時反應與默契。
謝凌飛直言,相較于第一輪的室內樂考驗,與聲樂合作難度更高,“我與器樂合作的豐富經驗能復用,但聲樂接觸很少,所以花了更多心思去琢磨。”
“從呼吸方式到腦回路,歌唱家和小提琴家、大提琴家都不一樣。合作時,我需要調整方向,在手感處理上也得有所區(qū)別。”Ruiyang Chen目前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擔任藝術指導,常年與歌唱家搭檔,又有室內樂演奏基礎,這些經驗讓他更易適應賽事需求。

謝凌飛
尋找和挖掘復合型音樂人才,是這場賽事的目標,也是吸引選手們參賽的重要原因。
“它的形式非常多樣,涵蓋了一個鋼琴家應具備的諸多技巧和能力。看到比賽信息時,我特別興奮。”Ruiyang Chen學過二十余年鋼琴、六七年指揮,如今是歌劇藝術指導,這場比賽與其自身職業(yè)方向高度契合,是他未來深耕歌劇與指揮領域的一次絕佳練兵。
謝凌飛參加過很多國際鋼琴賽事,都是聚焦獨奏,而這場比賽打破了獨奏壁壘,讓常年關在琴房的鋼琴學子們意識到,鋼琴與器樂、聲樂、指揮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
決賽中,選手要邊彈琴、邊指揮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難度更大。謝凌飛從未摸過指揮棒。一個月前,他緊急補課,開始研究艾森巴赫、阿什肯納奇等身兼鋼琴家、指揮家身份的音樂大師的指揮手法。如今,他成功闖進決賽,將在賽場上迎來第一次指揮之旅。
“這場比賽拓寬了我的思維。未來,我的職業(yè)道路可能會更寬。”目前就讀于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的謝凌飛稱,自己還不是“音樂家”,但這正是他努力的方向。
不能只做演奏家,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坐鎮(zhèn)比賽現場。
來自芬蘭的拉爾夫·戈托尼,是評委會主席,也是這場賽事的發(fā)起人。他在鋼琴、指揮、室內樂、歌劇指導、音樂教育等多個領域均取得成就,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全能型藝術家。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鋼琴賽事已超過900項,而且當今世界的鋼琴演奏水平實在太高了。”戈托尼觀察,高水準的演奏無處不在,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還能如何精進?在這種背景下,賽事的創(chuàng)新和轉型成為必然選擇。
他突破傳統(tǒng)鋼琴賽事的模式,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加入鋼琴與室內樂、藝術歌曲的合作——在演奏室內樂時,人們對音樂規(guī)律的理解,與獨奏時截然不同;詩歌中蘊含著奇妙的情感世界,一首短詩就像一部微型小說,承載著豐富的內涵——鋼琴選手能從這些合作中得到更加深刻、更加多維的訓練,吸收到更多能量。

拉爾夫·戈托尼
彼得·查巴是匈牙利裔指揮家,也是小提琴家,其職業(yè)生涯橫跨指揮與演奏兩個領域。
“現在的音樂人勤于練習,演奏技巧都很出色,優(yōu)秀的演奏者比比皆是。但就像拉丁語中的字母 A、B、C,它們只是鋼琴藝術的基礎入門。”查巴強調,年輕音樂人絕不能只做“演奏者”——這類人才并不稀缺,更應通過生活閱歷、人生體驗,以及與他人的交流互動,成長為真正的 “藝術家”。
“音樂是鮮活的,必須具備創(chuàng)造性。如果只是機械演奏,音樂會變得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樂譜是固定的、無聲的,但每個人的演繹可以截然不同。只有演奏、指揮等二次創(chuàng)作,才能賦予其獨特生命力,而且每次演繹都可以不一樣。”
查巴說,這場比賽要求鋼琴選手和室內樂、藝術歌曲合作,甚至嘗試參與指揮工作(哪怕只是初步體驗),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能出色演繹室內樂,能主動思考音樂背后的故事與情感,他們會更懂音樂;藝術歌曲環(huán)節(jié)更是不可或缺,它就像一個微縮世界,即便只有三分鐘,也能承載完整的藝術內涵與詩意,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委在復賽現場
奧科·卡姆是芬蘭指揮學派的杰出代表。他早年曾學習小提琴,23歲在第一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中奪冠,蜚聲國際,開啟了全球性的指揮生涯。
“任何投身音樂行業(yè)的人,最初大多是獨自鉆研——練習技巧、打磨片段、提升能力。隨著個人成長,行業(yè)對他們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最終,音樂的核心在于交流。如果在音樂之路上沒有可以分享經驗的伙伴,很難走得長遠。”
卡姆認為,戈托尼提出的這個賽事設計堪稱絕妙:它讓這些本就需要彼此協(xié)作的音樂人聚到一起,通過合作發(fā)掘自身潛能,“這種‘全能協(xié)作’ 的賽事理念并非首次出現,但未來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查巴同樣贊揚了戈托尼的貢獻,后者是三輪賽事的設計者,還精心組建了一支8人的評審團——他們不僅是技藝精湛的音樂家,更與賽事所追求的精神理念高度契合。
“創(chuàng)辦這樣一場賽事、踐行這樣一種理念,絕非易事,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和艱辛。但沒有人中途放棄,因為大家懷著同樣的理想和信念,必須堅持下去。”查巴坦言,正所謂“孤掌難鳴”,一旦有了第一次嘗試,第二次舉辦時,就會有更多人聽說它、了解它,它的影響力也會傳遍更多地方。
“我們由衷希望,也都真心期盼,這場賽事能夠一直辦下去。”戈托尼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