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和平、梁振華等人民日報刊文談影視創作:別怕沒“爽感”不“出圈”
視聽內容是當下文化生活的“剛需”,也是文藝創新最富活力的板塊之一。日前在京舉辦的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上,業界人士熱議新時代視聽精品進階之路。本版摘編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編者
創作者的職責是把日子拍出花來
長視頻的榮光,在于讓更多人重新拾起價值理性,再次確定情感追求。我們在創作中,既要給觀眾生活的陪伴,也要讓觀眾找到生命的意義。《生萬物》就是把當下很多人不相信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通過“俺爹俺娘”,通過“天牛廟村的村民”,讓你再次相信。沒有價值理性,沒有情感追求,就沒有影視行業的未來。影像能否給現代人安慰,是這個行業興與衰的錨點。我們創作者的職責就是:把日子拍出花來。
——王曉暉(愛奇藝首席內容官)
精品劇集不是文化“孤島”
精品劇集不是文化“孤島”,而應成為驅動大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IP。構建IP生態產業系統、放大“內容+N”的價值,是好故事創作的前提也是必然。近年來,精品劇集的IP運營已超越單部作品的成功,朝著“長線化、系列化、宇宙化”的方向邁進。《甄嬛傳》彰顯了經典內容穿越周期的長尾價值,《長安十二時辰》《國色芳華》開啟了“劇集+文旅”的新模式,《蓮花樓》與《逆水寒》影游聯動實現熱度流量的相互轉化。這些多元化實踐,共同構成了精品劇集從“一次性消費”向長效價值體系轉型升級的生動圖景。
——趙依芳(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讓套路為劇情服務,而不是相反
同質化的從來都不是題材,而是劇情。不能讓觀眾覺得,一說家庭矛盾就是婆媳關系。要把同樣的題材講出新意。套路不一定是壞事,重要的是讓套路為劇情服務,不能本末倒置,變成劇情為套路服務。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元素,以好的立意、選題、創意、故事去融合豐厚的傳統文化,這是避免同質化的可行路徑。
——李鴻堅(山海星辰集團聯合創始人)
敘事要從容且富有詩意
創作時,我們不妨學習一下中華民族最引以為傲的詩歌。詩歌擁有完整的結構,也有高遠的境界。經典敘事不必一味強調環環相扣、強化沖突,從容且富有詩意,同樣能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學會停下來寫劇,寫出人物的人生態度,探尋命運背后的時代特點,才能豐富作品的內涵,提升敘事的深層意義。《山花爛漫時》《我的阿勒泰》等現實主義劇作就是這樣做的。
——劉和平(編劇)
別讓畏懼困住創作
在流量、效率、算法成為流行詞的當下,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似乎伴隨著我們每一個創作者。我們怕“不一樣”,怕創新帶來的風險,怕不被大數據認可;我們怕無“爽感”,怕“人設”不夠極致,怕情節不夠有沖擊力;我們怕不“出圈”,怕被流行和時尚拋棄……當我們因為各種“怕”而止步不前時,不妨回歸最原始的對故事、對人、對時代、對生活、對藝術表達的摯愛,在“愛”中去探究和創造。不要讓畏懼成為囚籠,藝術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更寬廣。
——梁振華(編劇)
內容的價值必須被重新衡量
在這個內容極度飽和的時代,一張“合格證”,并不能保證你的作品被看見、被記住、被討論。中國劇集創作正在進入一個“精品的深度進化”階段。一部作品必須有一個能夠定義它,并能與觀眾建立強情緒連接的記憶點。“極致長板”成為生存必然。因而,內容的價值必須被重新衡量。精品劇這條路要想走得通、走得遠,需要商業模式的重塑,需要生產模式的創新。最終都指向一個起點——人。一個行業最有活力的標志,就是永遠有新鮮的血液在涌動,永遠有帶著新想法的年輕人,敢于站出來,挑戰創作的慣性。
——鄭 林(伴山(上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