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種澀味物質竟能激活大腦、增強記憶
·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調節我們生理和心理狀態的重要生物信號。
當你咬一口未熟的柿子,或是喝一口紅酒,那股讓舌頭“發緊”、口腔“發干”的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澀味”。“澀”往往和酸、苦、沒有熟的東西聯系在一起,但近日一項研究卻發現,這種似乎“不討喜”的感覺卻可能隱藏著激發大腦與身體活力的秘密。
該研究發表于《食品科學當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雜志上,作者是來自日本芝浦工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一類具有典型澀味的物質——黃烷醇(Flavanols),能夠通過刺激消化道,激活大腦中的關鍵神經系統,從而對行為、認知和自主神經功能產生顯著影響。
在以往的認知中,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主要來自其所含的營養成分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然而,很多存在于可可、紅酒和漿果中的澀味物質,如黃烷醇,其生物利用度極低,意味著它們很難被身體吸收。但之前有實驗指出,攝入黃烷醇后能夠很快引發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血流加快、注意力提升以及短期記憶增強。
“澀味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刺激,只有少數多酚類化合物才具備。我們想知道,這種感覺本身,而非物質被吸收,是否就能直接影響神經系統。”作者們在論文中寫道。
該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腸-腦軸”的奇妙作用。腸-腦軸是指腸道和大腦之間持續不斷的雙向信息交流,腸道布滿了神經網絡,如同“第二大腦”。研究發現,澀味物質可能正是利用了這條通路。
研究人員用從可可中提取的黃烷醇給小鼠灌胃。黃烷醇是一類賦予巧克力和茶澀味的典型物質。實驗發現,攝入黃烷醇后的小鼠,其自發活動(如移動、站立、梳理毛發)顯著增加,表現得更加清醒和興奮。
在“新物體識別測試”中(一種評估短期記憶能力的行為實驗),攝入黃烷醇的小鼠表現出了更強的記憶力。它們能更長時間地探索新出現的物體,表明它們清楚地記得哪個是“舊”的。
為了探究背后的機制,研究團隊通過質譜成像技術“看”到小鼠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動態變化。結果發現,在攝入黃烷醇后,大腦中一個名為藍斑核(Locus Coeruleus, LC)的區域被迅速激活。
藍斑核是大腦中的一個“警報與喚醒中心”,是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的主要來源,這種神經遞質負責調節我們的覺醒、注意力和應激反應。當你突然聽到一聲巨響而心跳加速、精神高度集中時,就是它在起作用。
研究人員推測,當黃烷醇進入口腔和消化道,其“澀味”特性刺激了消化道的感覺神經。這種感覺信號被當作一種“應激”或“新奇”刺激,通過神經通路上傳至腦干。信號到達并“點燃”了藍斑核,使其釋放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到大腦的各個區域,包括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和負責覺醒的下丘腦。最終,這種神經遞質的“風暴”導致了小鼠變得更加清醒、活躍,并且記憶力得到增強。
“我們的研究表明,食物的感官特性(如澀味)對于維持體內平衡和促進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弊髡邆兛偨Y道,“這意味著,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調節我們生理和心理狀態的重要生物信號。”
這項研究不僅解開了一部分關于澀味物質作用的謎團,更揭示了一種不同于單純營養吸收的健康調控機制。它告訴我們,吃東西不僅是吸收營養,更是一場與大腦的復雜“對話”。未來,或許可以開發出利用特定口感來調節身心狀態的“感官營養品”和藥物,為改善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Fujii, Y., Taira, S., Shinoda, K. et al. Astringent flavanol fires the locus-noradrenergic system, regulating neurobehavior and autonomic nerves. Curr Res Food Sci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rfs.2025.101195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