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院士鄂維南:AI讓知識更易得,大學里還能教什么?
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革?在鄂維南看來,人工智能正推動高校教育從“教書”轉向“育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或已難以適應新時代要求。
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第四屆“拔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暨第三屆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大會在致遠書院舉辦。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首席顧問鄂維南帶來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的主旨報告。

鄂維南。 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鄂維南談到,知識傳授在AI時代將變得不甚適合,因為課堂教育呈單一模式、學習耗時長、課程體系老化,不適合年輕人的學習習慣。他介紹,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學院有教授正探索做智能體,能把關于人工智能的教學資源個性化地推送給每個人。他談到,人工智能產出的教學資源或許目前還沒到頂尖名校教師的水平,但勝在迭代速度非常快,“按照這個速度,有可能在一兩年之內,優質的教育資源會實現平權化。此外,繼續教育會變得常態化,第一學位、第一專業的重要性大幅度下降。”
那么,大學里還能教什么?
鄂維南指出,比如數學教育,核心要培養的是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和抽象能力等,“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學了那么多數學課,但是你跟他談起來,發現沒有數學修養,原因就是我們過去只教他們工具、教他們知識。”他認為,未來知識變得更易得時,更要教育學生知道知識在哪里,如何提問題,“比如從科研的角度,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科研是怎么進步到今天的。有的科研人員思維方式是經驗驅動,也有的是要找基本原理,這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思維方式,那這樣的科研文化是什么?這些我們現在的課程都沒有。”
此外,教育常要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但鄂維南發現,人才培養中缺乏專門的課程來“討論問題”,比如,現在人類社會面臨哪些挑戰?中國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氣候、環境、地緣政治、食品安全、健康……這些不是概念,而是由很多具體的問題組成的。”他舉例,把如工業軟件、高端機床、高端儀器材料等領域往下拆解,其中有很多應用數學可以解答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用數學界只有非常少的人了解這些問題。”
鄂維南強調,AI時代更重要的,還有對領軍人才的培養,即對未來的發展有準確預判的人才。“大家可能覺得領軍人才在每個領域里有三四個就夠了,不是這樣的。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領軍人才的素質,必須對你所從事的專業和行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個起碼的判斷。”在鄂維南看來,領軍人才應該具備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對基本原理的思維能力,二是工程實踐能力,三是對社會需求有深度的了解。
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感受以外,圍繞當日關于書院的討論,這位曾參與、見證過北京大學、上海交大書院建設工作的院士,也有自己的深刻體會。“書院的目的是什么?要看到綜合能力的重要性。”他舉例,比如同學們能理解什么是幸福生活嗎?“這是很基本的一個問題,但我們重視這個問題嗎?我希望這些學生將來不僅學業有成,而且他們日子能真的過得幸福。”
基于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實踐探索,鄂維南建議,通過構建“SciencePedia”結構化知識庫、適度降低學分要求、設立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專業、強化價值觀與思政教育等舉措,系統優化育人生態,為學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與全面發展的空間。
當日的論壇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近50所知名高校及微軟、華為、阿里云等頂尖企業的200余位專家學者與教育管理者代表,圍繞“全球視野下的拔尖人才培養與新時代書院制育人體系探索”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書記江帆、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一級巡視員鄭錦等出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