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孟祥沛:法亦有情——民法典里的人間溫度與時代答卷|法治的故事?智庫說
民法作為貼近百姓生活、守護個體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法,其發達程度反映著一個國家法律發展的整體水平。而作為民法集大成者的民法典,更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

《法治的故事?智庫說》系列短視頻今天推出第三集《法亦有情:民法典里的人間溫度與時代答卷》,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商法室主任孟祥沛研究員帶你深入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度創新與人文關懷。

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傳播中國法治聲音。《法治的故事?智庫說》系列短視頻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的領導下,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聯合院黨委宣傳部、上海紀錄片學院共同拍攝制作。

中國民事立法發展迅速,用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數百年的道路。
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實施使我國民事立法走向系統化并初具規模和體系;2000年前后,民事立法穩步推進,《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相繼出臺,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編纂民法典”,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工作開始進入快車道。
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最大的亮點在于?人格權獨立成編?,強化了對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的保護,體現出中國民法學者的獨創和貢獻。
“法亦有情”曾是法律的美好愿景,如今《民法典》將其化作制度設計:免除緊急救助者民事責任,為見義勇為撐腰;創設居住權制度,讓無房者“居有其所”;將“家庭美德”入法條,弘揚優良家風等等。這些條文充滿著對人的關懷、對弱者的保護、對善行的鼓勵,讓法律有了“人間溫度”。

當法律融入人情,人們對規則的敬畏才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種源于認同的信任,是法治大廈最堅實的根基。
《民法典》的脈脈溫情為中國法治注入了生命力,指引我們走向既公正又溫暖的良法善治!


《法治的故事?智庫說》每日更新一集,由上海社會科學院6位法學專家結合親身經歷分別以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六種語言,圍繞現代化的法治基石、法治化營商環境、民法典的溫度、法治助推美麗中國、數字法治的中國表達、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等主題展開解讀。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展現中國法治建設成就,踐行國家高端智庫使命擔當,講好新時代中國法治故事,彰顯我國法治大國、文明大國形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