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新增“小巨人”數量領跑全國,背后是啥培育經?

近日,全國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示,深圳入選的企業數量達到了347家,成為此次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第一的城市。從深圳各區來看,寶安區、南山區、龍崗區、龍華區入選企業數量在全市排名靠前,合計占全市逾八成。其中,寶安區單批入選企業數量更是達到了102家。
作為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產業“雨林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是細分領域的佼佼者,也是觀察區域先進制造業創新力、競爭力、發展能級的重要維度。盛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背后,深圳各區有著怎樣的“培育經”,未來如何進一步助力“小巨人”企業成長?
一、入選名單:4區入選企業數量合計占深圳全市逾八成
今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2025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和復核工作。近日,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進行了公示,該批名單即為今年全國新入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廣東共有691家企業入選,數量居全國前列,創歷史新高。其中,深圳入選的企業數量達到了347家,領跑全國城市,成為此次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第一的城市。據悉,在過往第四、第五、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深圳入選的企業數量分別達到了276家、310家、298家,這體現了深圳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上的領先優勢。
從深圳各區來看,入選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靠前的區有寶安區、南山區、龍崗區、龍華區,合計占深圳入選企業數量的逾82%。其中,寶安區單批入選企業數量破百,達到了102家,南山區、龍崗區、龍華區入選企業數分別為84家、53家、47家。
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開展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涵蓋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個層次。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認定需要滿足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認定標準,涵蓋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產業鏈配套、主導產品相關指標。
發展產業,既要有“參天大樹”,還要培育“雨林生態”。作為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具有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的特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屬于制造業,從中可以產生未來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是觀察區域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創新力、競爭力、發展能級的重要維度。
二、各區看點:寶安區——單批入選數量破百 背后是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寶安區以102家的單批入選數量,成為全國首個單批“小巨人”企業破百的行政區,也將轄區“小巨人”企業總數推升至380家,拿下“全國區縣級第一”的寶座。
亮眼數字背后,是這批“小巨人”企業含金量十足的群體特質:近六成扎根制造業核心領域,涌現出一批在細分市場實現“填空白”、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力量,主導產品普遍具備全球競爭力,在半導體、機器人、高端醫療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集聚。
智能穿戴終端品牌爭奇斗艷,此次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深圳市優創億科技有限公司則基于對產業鏈分工的判斷,選擇了將資源聚焦于“幕后”核心技術攻堅,將技術實力本身,鍛造成業界有分量的“金字招牌”。“與其在‘臺前’的紅海中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不如在產業鏈的深處,構筑一道技術護城河。”優創億相關負責人一語道破。
如果說深耕技術是優創億的內功,那么寶安的產業生態則是為其輸送“真氣”的外部環境。去年,優創億接下了一個緊急任務:27天,完成一款全新產品從圖紙到量產的過程。一場圍繞“一小時產業圈”的高效協同戰迅速打響,芯片原廠、元器件商、測試實驗室……所有資源在數公里內實現快速響應。地理上的鄰近,在這里被直接兌換為時間上的絕對優勢。
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代表性“產區”,寶安區打造的產業“雨林”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活躍的協同網絡。而要讓這片土壤長出更高能級的創新“雨林”,則離不開寶安在科技創新與產業集群建設上的雙重發力。
從科技創新維度看,寶安不斷夯實創新鏈條,引入頂尖科研機構,舉辦科創對接會,為企業技術攻堅配備“智囊團”和“資源庫”,讓源頭創新、技術攻關到成果轉化形成閉環。在產業集群建設上,寶安以“空間優化+資源協同”強化集群效應,積極構筑“成本洼地”與“效率高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批量”出現,是寶安產業生態活力的有力印證。
三、南山區——“產業園即產業鏈”集群效應構筑創新高地
南山區84家企業入選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至此,全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了374家,在全國市轄區中保持領先優勢。這些深耕細分領域的創新主體為何密集涌現?答案藏在南山成熟的產業生態與精準的培育體系中。
在南山,“小巨人”企業的分布呈現鮮明的空間集聚特征。從街道劃分來看,粵海街道與西麗街道成為核心承載地;從片區來看,留仙洞片區、高新(深圳灣)片區、南山智園片區構成三大創新極核,形成“地理集中+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在相關區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等特色產業集群已然成型,集聚效應催生了“上下樓即上下游,產業園即產業鏈”的生態優勢,企業可就近獲取技術協作、配套服務等資源,降低創新與運營成本,這為“小巨人”企業成長提供了天然土壤。
記者從南山區工業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為助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輕裝上陣,南山構建了覆蓋資金、金融、人才、空間的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精準滴灌”式服務成為亮點,確保政策紅利直達企業末梢。
在產業集群效應與政策“精準滴灌”的雙重加持下,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從細分賽道崛起,為南山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在南山,深圳綠米聯創科技有限公司從2009年十幾個人的小團隊,成長為近千人規模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董事長游延筠表示,綠米聯創的成長離不開南山這片有溫度、有活力的發展沃土。這里密集的科創資源、產業鏈配套,讓企業能快速對接技術與市場;這里的營商環境,對企業“不缺位、不越位”的支持與服務,讓綠米聯創在多次規模擴張中沒有了“后顧之憂”。
四、龍崗區——工業強區提供優質土壤 53家企業新晉“小巨人”
龍崗區有53家企業入選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至此全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量達到162家。龍崗是工業強區,當前已形成了“IT+BT+低碳”三大產業集群,為產生“小巨人”企業提供了優質土壤。“小巨人”企業是龍崗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此次入選的龍崗企業主要來自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
在細分賽道“精耕細作”,是“小巨人”企業突圍的關鍵。此次入選“小巨人”企業的深圳市正德智控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高效節能微電機及智能驅動系統領域已經十多年。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給該公司帶來了新機遇,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也正是龍崗重點發力的產業。“入選‘小巨人’企業,是對我們深耕技術創新的認可,更激勵我們持續突破。”正德智控董事長助理李浩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發展對電機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公司深度參與多項戰新產業領域用微特電機技術標準制定,與國內多家頭部機器人公司合作,提供核心電機驅動組件,提升了影響力和話語權。
創新活力的迸發,離不開優質營商環境的滋養。第七批“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亦榜上有名。2024年,該公司業績同比增長226%。今年以來,公司海外市場表現強勁,截至8月,海外銷售業績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御光新材料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袁蘭蘭表示,深圳給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龍崗區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場景應用支持,讓公司產品被更多企業知曉,“龍崗的‘厚土新芽’‘一企一策’服務,為我們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更多“小巨人”企業扎根成長,龍崗正持續以專精特新力量激活產業升級新引擎。
五、龍華區——出臺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政策 建立梯度培育體系
龍華區有47家企業入選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深圳市永億豪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散熱風扇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為高端客戶提供定制化的風扇產品,產品主要應用于對散熱性能和產品壽命有嚴格要求的汽車、光伏逆變器和工業領域。目前,永億豪擁有一支近百人的研發團隊。
此次入選“小巨人”企業,讓永億豪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據悉,企業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升自動化水平,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增長。同時也關注跨境電商等新的銷售渠道,拓展國際市場。
記者從龍華區工業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為實現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系統化推進,龍華區建立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級聯動、鏈式跟蹤的培育體系,形成了“培養一批、成熟一批、認定一批”的遞進式培養機制。
為優質中小企業保駕護航,龍華區持續健全政策體系。2024年10月起正式實施的《深圳市龍華區關于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梯度培育體系、動態培育服務機制、多層次產業空間保障、租金支持、產業鏈協作、專業服務等方面,構建了完善的優質中小企業服務機制。龍華區還注重服務一體化建設,提供知識產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場景、數智化改造、上云用云、供需對接、上市輔導等多種綜合服務。
六、專家觀點:從創新生態、金融賦能、應用場景著手 助力專精特新企業成長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認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深圳的涌現,源于深圳具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完善的產業生態,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充分的創新、資本、人才支持,為新技術、新業態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比如,寶安區、南山區依托制造和創新的巨大優勢,成為了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高地。
韋福雷認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專精特新企業通常是行業創新的先行者,不僅自身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其技術和創新模式還具有外溢效應,對區域科技創新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專精特新企業還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市場主體,大多是產業鏈的鏈主或者骨干,能夠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未來,在助力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方面,深圳各區可以如何作為?韋福雷建議,要持續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深度融合,打造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土壤,并加強基礎性、源頭性創新,促進研究機構與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要提升金融賦能水平,完善創業投資“募資、投資、管理、退出”機制,建立健全培育耐心資本的制度環境,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要持續提供新的應用場景,圍繞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一步加快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的建設,積極開展未來場景試驗區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提供應用場景的試驗條件,打造孕育專精特新企業的豐富應用生態。
南都調研 總第845期
統籌:南都記者 王睦廣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陳紫嫣 顏鵬 張小玲 王睦廣
封面圖來自創新南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