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邊見天地,低談藏山河——讀吳俊忠教授新著《低談闊論》

撰文|姜維勇
編輯|直漾
配圖|姜靈
在深圳這座用速度書寫傳奇的城市,霓虹與高樓常讓人想起 “快” 的注腳,卻鮮少有人駐足細品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深沉思考。當我翻開深圳大學吳俊忠教授編著的一本學術散文集(胡鵬是吳俊忠的筆名,王偉均是協助編輯的一位年輕博士)《低談闊論》,竟像推開了一扇通往精神深處的窗 —— 這里沒有高談闊論的張揚,只有 20本著作的33篇序言凝結的思想微光,從人生智慧到深圳文化,從文藝研究到文化現象,字字句句都藏著一位深圳學者對時代、對城市、對人生的深情叩問。
通讀這部著作,可以品味一位深圳學者的精神圖譜。全書形象而又清晰地告訴我們,那些做學問搞研究的學者是怎樣生活的,明確地回答了人生應怎樣確立理想、明確奮斗目標,怎樣有選擇地閱讀經典著作,怎樣使人生過得詩化和藝術化,怎樣讓詩意成為生命的底色和工作與生活的亮色等人生發展進程中必然面對的一些根本問題。
《低談闊論》也是一部以“書序”為經緯的自我學術史,一部用“低處聲音”回應時代的大書。作者把著述的序跋、前言重新編年,匯成一部“思想側寫”:從俄蘇文學的冷冽晨星到深圳灣的潮聲燈火,從文學鑒賞的幽微心史到文化立市的宏大現場,作者以“序”為舟,回渡四十載治學與人生。全書分四章,既談“如何把學問做明白”,也談“如何讓人生更豐滿”;既追問“文學之用”,也剖析“城市之魂”。文字溫潤如老友對坐,低聲細敘,卻體大思精,句句帶光。翻開本書,每一篇序都如同一把鑰匙,幫你打開學問之門,也打開生活之門:在喧囂時代,做一個思想者;在功利城市,留一點詩意;在宏大敘事之外,聽見“低談”里蘊藏的“闊論”。這是一部獻給讀書人的“小徑交叉的花園”,也是寫給特區的“溫柔注視”——愿你在字里行間,遇見更遼闊的自己。
這本書最動人的,是它將 “書序” 這一看似小眾的文體,釀成了盛滿思想的佳釀。前言里說,書序是 “靈動的書邊文字,也是書中要義之濃縮和精華”,這話在書中得到了完美印證。讀開篇《人生并非如夢》的序言,仿佛能看見作者站在歲月的渡口回望,將 “追求、夢想、超越” 三個關鍵詞揉進人生足跡 —— 從農家子弟到大學教授,從俄蘇文學研究到深圳文化探索,那些關于求知的窘迫、求職的波折、婚姻的體悟,沒有刻意渲染的波瀾,卻像鄰家兄長的絮語,親切里透著真誠。尤其讀到 “人生的足跡不會像夢一樣飄逝,它將給人們留下美好或痛苦的回憶”,忽然想起自己1994年初到深圳時的迷茫,那些在城中村出租屋燈下修改文稿的夜晚,那些在公交站臺匆匆趕路的清晨,不也正是構成 “人生并非如夢” 的鮮活注腳嗎?
若說人生智慧的書寫是 “向內看” 的深情,那關于深圳文化的篇章,便是 “向外望” 的擔當。作為在深圳生活了31年的外鄉人,我曾思考:這座帶著“革故鼎新,轉危為安”憂患基因的新城,文化根脈藏在何處?《低談闊論》給出了最動人的答案。在《深圳文化的十大論題》里,作者從 “文化沙漠論” 到 “文化綠洲論”,層層剖析深圳文化的成長軌跡 —— 它沒有北京的皇家氣韻,沒有上海的海派風情,卻憑著 “敢闖、開放、創新” 的精神,將移民文化的多元、特區精神的銳氣,釀成了獨有的城市品格。書中寫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這讓我想起深圳圖書館里永遠滿座的讀者,想起市民文化大講堂上專注的目光,想起文博會里琳瑯滿目的創意作品 —— 原來深圳的文化根脈,從不是躺在故紙堆里的遺產,而是藏在每個奮斗者的眼里、每片創新的土壤里。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跳出了 “就文化談文化” 的局限,將文藝研究與生活智慧編織成網。《文學鑒賞論》的序言里,作者提出 “文學鑒賞的最高境界是‘走近作者,發現作者的 “我思”’,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這讓我想起自己讀《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謎》時的悸動 —— 那些關于特區發展的文字,不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精神的寫照。而《讓社科知識轉化為生活智慧》一篇,更是將 “處世、謀事、追求、超脫” 的智慧娓娓道來,比如 “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婚姻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對方生命中的人”,這些從學術思考里提煉出的生活哲學,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卻像春雨般滋潤人心。
吳俊忠的學者生涯,一面孜孜不倦地將文學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一面深入挖掘深圳的文化底蘊和當代價值,不斷探索深圳文化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向。吳先生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動,嚴謹而灑脫。他不僅視野開闊,邏輯思維縝密,學術功底扎實,更令人敬佩的是,年近八旬,先生每天仍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始終充滿活力與創造力,樂于學習和感悟新技術、新風尚,并隨時和朋友分享討論,絲毫沒有名教授的架子。
合上書頁時,窗外的勒杜鵑隨風輕舞,遠處的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忽然明白,《低談闊論》里藏著的,不僅是吳俊忠先生的學術生涯,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長史。它告訴我們:深圳不僅有 “三天一層樓” 的速度,更有 “十年磨一劍” 的深度;不僅有摩天大樓的硬度,更有文字思想的溫度。那些藏在書序里的思考,就像深圳街頭的鳳凰木,在歲月里默默生長,終在某一天綻放出熱烈的花,照亮每個追尋 “詩與遠方” 的人。
對于生活在深圳的讀者朋友而言,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文集,更是一面鏡子 —— 它照見我們來時的路,也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當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里感到疲憊時,讀一讀書中關于 “詩意棲居” 的論述;當我們對城市的文化未來感到迷茫時,看一看作者對深圳文化創新的堅守。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每走一步都會留下清晰的足跡。” 而《低談闊論》,正是深圳學者用文字留下的珍貴足跡,指引我們在這座城市里,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
一、 論文
A. 文藝研究
1.特區社會變革的藝術觀照——評深圳特區早期中短篇小說(1992)
2. 真情誠可貴,詩意更難能——評詩集《中英街情結》(1998)
3. 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藝術展現——評報告文學《天地男兒---南嶺村紀事》(2000)
4. 深圳文學:深圳創意文化建設的藝術動力(2010)
5. 文學視野中的歷史——評長篇歷史小說《無盡藏》(2015)
6. 深圳文化創新與深圳文藝發展——深圳文藝35年發展的文化思考 (2015)
7.“文藝深軍”:深圳文化創新的藝術亮點 ——深圳文藝發展40年概述(2020)
8.人生處處有詩情——評詩集《詩云一片》(2021)
9. 深圳城市變遷的形象寫照 ——評報告文學《深圳我城》(2022)
10. 十三行漢詩:當代新詩創新的典范(2024)
B. 文化研究
1. 社會大文化與深圳特區文化 (1988)
2. 超越參照——寫在“文化廣場”50期之際(1996)
3. 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圳文化變遷(2000)
4. 城市人文精神與城市文化建設(2006)
5. 深圳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2007)
6. 深圳經濟特區凸顯文化創新功能(2010)
7. 深圳文化十大論題(2010)
8. 深圳文化發展的基本經驗與創新特色(2012)
9. 深圳經濟特區對中國現代化的文化貢獻(2015)
10. 深圳文化創新與城市文明建設(2022)

二、 著作
1. 《文學鑒賞論》(1998)
2. 《超越參照》——深圳文化散論(2003)
3.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間視野中的深圳文化讀本(2010)
4. 《深圳文化十論》(2012)
5. 《以書為燈》——我的書趣人生(2014)
6. 《哲思與浪漫》——詩意棲居的文化況味(2017)
7. 《跨界與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維呈現(2017)
8. 《生活的智慧》 ——社會文化九講(2017)
9. 《千古文章一世情》 ——吳俊忠自選集(2023)
10. 《低談闊論》——從書序看學者和思想者怎樣煉成(2025)
(本文書評作者:姜維勇,筆名禹安,作家、資深媒體人。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老齡健康》雜志社主編,深圳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深圳之窗城市閱讀推廣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