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戴錦華憶樂黛云:她是那個大時代的風云兒女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新時期比較文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樂黛云先生逝世一周年。10月31日,由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講座,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以“時代之女與造就時代——樂黛云老師的精神遺產”為主題做了演講。
戴錦華回憶,1997年,樂黛云即將退休時,中文系老一輩的學人先后榮休,也有的辭世而去,這讓自己覺得茫然、無力又張皇失措,“我跟樂老師說,你們離開我,我不知道怎么辦。樂老師說很簡單,你們頂上去,本來已經是你們的時代。而今天,到了另外一個時刻,他們真的不再回來,而我也到了退休的時刻。”

講座現場
戴錦華開篇即點明:“樂老師屬于那個大時代,她是那個大時代的風云兒女。”
她指出,樂黛云的生命高光時刻,與她即將跌入深淵的時刻緊密交織——她組織并編輯了《當代英雄》雜志。這個命名本身非常有趣,戴錦華剖析道,“這是當時樂老師作為一個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年輕女人,她的時代定位,她的自我期許。”
然而,歷史的復雜性正在于此。當這群年輕人以“英雄”自詡,渴望創造歷史之時,命運的暴風雨已悄然降臨。
“當代英雄”的命名,預示了樂黛云此后漫長歲月中與各種“風暴”的遭遇。戴錦華特別提到樂黛云的英文回憶錄書名——《To The Storm》(《面向風暴》)。她透露,自己曾一再懇求樂老師將其翻譯成中文,但樂黛云總是回答:“不要了吧。”

樂黛云的英文回憶錄《To The Storm》
樂黛云的非凡之處就在于她一次次“迎向暴風雨,走向暴風雨,以完整、從容、自信的姿態最終穿越了時代的暴風雨”。
“樂老師始終有著深切的使命感,”戴錦華舉了樂黛云晚年的例子,“樂老師說你好好學,我們一起為人類做一點好事。”這句在當下聽起來近乎“宏大”的話語,在樂黛云那里,“既不是宏大敘事,也不是浮夸,而是她對于自己代際使命的自覺。”
樂黛云不僅是時代的參與者,更是時代的“造就者”。
“樂老師開拓的比較文學,是當時社會一面最為鮮明的旗幟,”戴錦華回憶,“大家從四面八方、各學科匯聚而來。”她形容那時的比較文學研究所如同一個“會議工作坊”,“絕對不可以說誰是誰的學生,大家統統是比較所的學生。”
戴錦華特別提及樂黛云在深圳大學創立中文系與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的往事。“那個沒有褶皺的城市,成為比較文學誕生的城市。”她說,“因為它新,它成了脆弱環節,我們可以戰勝慣例、惰性,獲得突破。”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比較文學學會下設的二級學會多達157個,“這些二級學會包括我所參與創立的電影符號學學會,各種各樣意義的二級學會,因比較文學的旗幟,因樂老師的庇護得以確立,更多的新學科、新思想、新學術得以介入時代。”

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大會
站在同樣即將退休的時刻回望,戴錦華以親身經歷,細膩描繪樂黛云如何“庇護”與“召喚”年輕學者。
1990年國際比較文學會議在日本召開,樂黛云為近百名中國學者籌措路費,“每一分錢是樂老師籌來的”。戴錦華在會議上遭到日本學者圍剿,樂黛云直接向對方導師與機構提出抗議,會議召集人、東京大學校長親自兩次致歉。“那就是樂老師做事的方式,”戴錦華說,“她能夠給予我們的庇護。”
戴錦華提到樂老師晚年仍親自煲湯送給季羨林先生,“這是樂老師對于長者的態度。”“樂老師遇強則強,遇弱則弱,”戴錦華說,“她見不得在強者面前卑躬屈膝,也見不得在弱者面前耀武揚威。”

樂黛云與戴錦華
戴錦華也特別指出樂黛云在引介西方批判理論方面的獨到眼光。
她提到特雷·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由樂黛云弟子伍曉明翻譯,“我毫不懷疑翻譯的要求是樂老師提出的,出版是樂老師懇求達成的。”這本書成為戴錦華教學中的必讀書。更重要的是樂黛云邀請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來北大演講,講稿集結為《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戴錦華說:“樂老師以這些努力,勾勒出西方批判理論、馬克思主義左翼文化理論的視野。”這一脈絡使得中國學者在后冷戰時代,“可以有角度、有立場、有方法去展開新的論證,去重新揭開失敗者的歷史”。
樂黛云晚年致力于“多元文化”與“跨文化”研究,提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戴錦華認為這不僅是對多元文化潮流的回應,更是對中國崛起的預見與預警。
戴錦華以“榜樣”定義樂黛云對她的意義。“樂老師在我心中,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老師,而是精神領袖與導師。”她說,“我至今難望其項背,一直試圖追隨,但我的時代烙印使我不可能具有那樣的精神高度。”
在本次活動的分享與評議環節中,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干春松教授講到,樂黛云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倡導者,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創立者,也是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的名譽院長、中國文化書院的創院導師。今次舉行的“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第七講,既是對樂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紀念,也是我們對于這個時代的文化使命再思考的一個機會。
活動中也推介了新書《中國文化書院·那些穿越歷史風云的大先生們》,該書匯集“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前六期的內容,由陳越光、衣海曼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陳越光介紹:“該書出版使前六講的語言和場景成為有恒性承載力的書籍,這不僅可以在更廣泛的人群、更持續的時間里傳播,而且使我們從觀賞單粒的珍珠進而收藏整串珍珠。”

新書揭幕
講座的最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輝講到,最近樂老師的自傳《我就是我,這歷史屬于我自己》再版發行,這個書名正是樂老師一生精神風范最準確的寫照。“生命應該燃燒其火焰,而不只是冒煙”;“我知道存在荒謬,卻不靠近虛無”;“與時俱進,但絕對不隨風起舞”。樂老師曾經對自己也對學生們說出了這些精辟的教誨,更可貴的是,她是這么說的,她也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身體力行,樹立了和而不同、多元之美的榜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