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群文化人的抗戰何以讓我們熱血沸騰
編者按:近期,電視劇《陣地》引發廣泛關注。該劇以現實主義手法生動展現了文藝作為抗戰“陣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正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重溫該劇所講述的“文化抗戰”歷史,對于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史為鑒、把握方向,觀照現實題材、弘揚時代精神,汲取砥礪前行的力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策劃“藝見”專題,特邀文藝評論家撰寫系列評論文章,對其思想內涵進行深刻解讀,以饗讀者。
近日,電視劇《陣地》熱播,將鏡頭對準夏衍、郭沫若、田漢等文化先驅,他們以報刊、舞臺為陣地,向世人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彰顯了文化戰線在民族危亡之際的責任與擔當。熒屏里《救亡日報》的油墨香穿越時空,與辦公樓里的書香交融,作為一名新時代文化從業者,我仿佛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觸摸到先賢們滾燙的脈搏,讀懂了“陣地”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另一個戰場
在抗戰文藝創作中,《陣地》的選材別開生面,擺脫了抗戰題材創作的窠臼,彌補了敘事中“文化失語”的空白,讓“文化抗戰”由抽象變得具體。劇中的文化大家在山河破碎之際,將紙筆化作武器,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抗戰”運動。李克農、夏衍等為復刊《救亡日報》奔走的身影令人動容;焦菊隱、歐陽予倩等為了排演話劇《一年間》從各執己見到通力合作亦頗具深意。寥寥幾場戲將文化人的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生動呈現那一代文人的凡心與風骨,讓“文化抗戰”的理念化作生動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部劇告訴我們,文化人面對的不只是筆墨紙硯,還有炮火硝煙。劇中用較大篇幅描寫王魯彥從“書齋文人”到“戰地作家”的轉變,面對侵略者的鐵蹄,文化人也必須走出象牙塔,以筆為劍,奔赴戰場。劇中人物任素寧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泣血執筆,用紀實文字喚醒沉睡的民眾。創作者精心呈現的一幕幕故事告訴觀眾,軍人有軍人的戰場,文化人有文化人的陣地。國土淪陷之際,文化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宣傳工具”,它同樣是尖兵利刃。《陣地》蘊含的這些深刻思想,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今天,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

主旋律可以有多種拍法
作為一部抗戰題材劇集,《陣地》在藝術表達上別具一格,實現了思想表達與藝術感染的有機統一,為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新的范式。首先,它跳出歷史劇“編年體”式的敘事套路,以人物關系串聯歷史碎片,讓郭沫若、夏衍、田漢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走出,成為可感、可信、可敬的人。其次,它規避了刻板說教,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臺詞,架起了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劇中歷史影像與劇情畫面的交織、文獻摘錄與人物獨白的融合,構建起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炮火紛飛、熱血奔涌的年代。
該劇還運用了“意象隱喻”“托物言志”等中華美學傳統表現手法,提升了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筆”與“火”的意象、鋼筆在稿紙上劃過的特寫等給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劇場里熄滅又重新點燃的燈火,油墨從淺淡到濃黑的變化,暗喻著先賢們堅持文化抗戰的意志愈發堅定。創作者的巧思如春風化雨,讓劇集的藝術呈現更具層次感與感染力,也讓“文化陣地”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立體。
此外,電視劇《陣地》在光影視覺上也匠心獨運,呈現了文化抗戰的歷史質感。攝影師將桂林象鼻山等山水風景融入劇情,以無臺詞鏡頭串聯《救亡日報》從撰稿到傳播的全過程,直觀展現了“以筆為槍”的力量。該劇的美術設計也對史料進行充分考證,服化道幾乎再現上世紀40年代風貌,貼近時代背景。還有編輯部里的油燈和泛黃校樣紙、茶社里的桌椅與價目單等讓觀眾有了沉浸式的觀劇體驗。

當代文化工作者也有自己的陣地
《陣地》于我而言,不僅是歷史的回望,更是精神的洗禮。那些文化先賢的身影,他們手中的筆、案頭的書,眉宇間的堅毅,在我腦海中愈發清晰。
這部作品讓我深刻領悟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我們同樣面臨著艱巨挑戰,需要堅守“陣地”,立足本職崗位,履行文化使命與擔當。雖不必像劇中先賢那般冒著炮火硝煙,但也不能躲進書齋,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精進專業、淬煉思想,才有能力守住陣地,筑牢時代的文化長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我們要接過《陣地》傳來的火炬,以文化先賢為楷模,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勇于探索新的文化表達形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讓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獨特魅力。這既是對先賢們最好的告慰,也是新時代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田水泉
(本文原刊發于《中國藝術報》2025年10月31日第6版,標題、小標題有修改。田水泉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編劇,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