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言短意長|歷史的警訊
11月2日,深秋的北大,一場聚焦中國抗戰全球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被兩岸主流媒體高度關注。
當天,“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當天深夜,“北平鋒”以《臺灣不能再吃戰爭的苦》為題釋讀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必要性和重大學術意義。

文章援引了兩位重量級臺灣地區歷史學者對中國抗戰和臺灣光復的世界意義與當代價值的觀點。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先生說,二戰中的中國戰場在國際學界長期被漠視與低估,將中國抗戰史放在全球視野下研究是一個好的走向,兩岸應就此加強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回顧,兩岸學界自20世紀80、90年代起,關于抗日戰爭相關議題就有非常多的研究和交流,臺灣光復則是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議題。面對抗戰歷史在臺灣逐漸被淡化,需要通過舉辦紀念活動等方式,喚起社會對于抗戰與臺灣光復歷史的記憶。事實是清楚的,民進黨當局為了“去中國化”,一直在切割歷史、扭曲史實。
研究歷史可以汲取歷史的教訓,繼而給當下提供參考。“北平鋒”寫道,對臺灣來說,樹立正確二戰史觀,看清臺灣光復的史實和邏輯,更有迫切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賴清德上任以來,鼓吹“抗中保臺”,頑固“以武謀獨”,在制造麻煩、制造危險、制造戰爭上近乎歇斯底里。中國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在就職時直言,“臺灣正處于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刻”。而此刻,北京大學舉辦的這場國際研討會,再次發出了歷史的警訊,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站起來的不易、臺灣光復的不易、和平局面的來之不易,警醒臺灣社會不要被“臺獨”帶入歧路、綁上戰車,再次遭受國家分裂和戰爭的苦難。
這場國際研討會發出的“歷史警訊”,臺灣主流媒體已經第一時間傳遞回島內。
11月2日當天下午,這場研討會甫一召開不久,《中國時報》記者即分別以《“兩岸一家人”不是口號 陸學者:是民族奮起的印記》《“中研院”學者赴北大抗戰研討會 吁兩岸多交流:讓歷史自己說話》《陸學者駁“臺灣地位未定論”:經不起歷史和事實檢驗》為題,連續刊發三篇重磅報道,向島內傳遞此次研討會的觀點。
當天下午,《聯合報》也援引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的觀點表示,紀念重溫抗戰、臺灣光復歷史,對當下兩岸關系和中華民族復興有重要意義。民進黨把“抗中”和“抗日”綁在一起是對歷史完完全全的背叛。
臺灣主流媒體對此次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重視程度從發稿時間、數量上均可顯現,有利于臺灣同胞樹立正確二戰史觀,看清臺灣光復的史實和邏輯。
連日來,“北平鋒”向島內持續傳遞臺灣當前面臨現實情況的真實信息。
在11月1日題為《“臺灣正處于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刻”》的評論中,“北平鋒”寫道,中國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在就職講話中直言“臺灣目前正處于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刻”,這番判斷并非危言聳聽,而是精準描述了當前臺灣的現實狀態和歷史方位。從外部到內部,從現在到未來,臺灣種種問題的根源,都指向賴清德當局“抗中拒統”“以武謀獨”“分裂賣臺”的荒謬理念、錯誤路線和惡劣行徑,并因此讓臺灣一步步墜入危險的深淵。
在10月31日題為《“臺灣沒有金雞母,也沒有印鈔機”》的評論中,“北平鋒”寫道,賴清德或許以為靠鼓吹“實力”就能撐起“防衛韌性”的假象,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鋼鐵洪流面前,這些所謂的“實力”不過是花拳繡腿、以卵擊石。如今的解放軍,早已建成以航母、萬噸級驅逐艦為核心的遠洋海軍,批量列裝第五代戰機形成空中戰斗力,東風系列導彈構建起覆蓋全球的精確打擊體系,更有體系化作戰能力支撐下的聯合作戰優勢。在這種全方位、現代化的軍事力量面前,賴清德的“強化國防”無疑是掩耳盜鈴,癡人說夢。
無論是歷史邏輯,還是現實狀態,都向賴清德當局昭示了一個共同的現實:“臺獨”只有死路一條,唯有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才能徹底避免戰爭,守住兩岸共同的和平,開創攜手發展的美好未來。
這就是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給我們昭示的歷史警訊,也是歷史啟示。
(作者陳良飛系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港澳臺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

設計:王璐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