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來西亞一條河污染,新加坡水廠停工
10月31日,柔佛河上游一家采沙場的淤泥堤壩破裂,導致大量淤泥涌入河流污染水源。
這事直接影響了依賴這條河供水的多家自來水廠,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在柔佛河運營的水廠。因為水源渾濁無法處理,這些水廠只好暫時停產,造成柔佛好多地方都面臨斷水。

圖源:PUB
柔佛州政府馬上讓林桂水壩多放水來沖淡淤泥,還叫停了采沙公司的作業。不過修復工作還在進行,淤泥的影響還沒完全控制住。
官方回復:全島用水穩定
新加坡環境局今天(11月1日)表示,正在密切關注柔佛河原水水質情況,待檢測結果顯示水質恢復正常后,水廠將恢復運營。目前,本地水供未受影響。公用局已及時提高新加坡國內水廠產量,全面保障全島用水需求。
說到新加坡為什么在馬來西亞有水廠,這得追溯到兩國簽的供水協議。新加坡自己地方小,存水有限,而柔佛水源豐富。
1961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署第一個水供協議,有效期至2011年。一年之后,1962年,新加坡又跟馬來西亞簽署第二個水供協議,有效期至2061年。

圖源:PUB
根據協議新加坡可以每天從柔佛河取水,同時也要把處理過的一部分凈水賣回給柔佛。
缺水的新加坡
水資源從何而來
這次污染事件正好暴露了這種跨境供水模式的風險——只要上游出問題,新加坡的水廠就會受影響。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事雖然影響了新加坡從柔佛取水,卻并沒讓新加坡人擔心沒水用。為什么呢?
這要歸功于新加坡這些年精心打造的“四大水龍頭”戰略。
除了進口水,他們還有本地集水、新生水(NEWater)和海水淡化這三個備用水源。

(新生水展覽館,圖源:jalan.sg IG)
事件發生后,新加坡馬上提高了新生水和海水淡化的產量,輕輕松松就補上了缺口水源。
將廢水變成新水源,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
2023年,新加坡政府宣布,通過備用水源,新加坡在水源方面已做到自給自足,與馬來西亞的供水協議2061年到期之后,不必擔心供水問題。

這次事件倒像是給新加坡供水系統做了次實戰演練,既證明了多年來的水源多元化策略確實管用,也提醒著新加坡要繼續投資水科技。
相關閱讀
新加坡用“廁所廢水”釀酒?一上架就被搶空
看新加坡公司如何設計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
如果李光耀還在,新加坡對“福島核廢水排放”會怎么應對?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網絡資料整理丨來源
免責聲明:
1.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馬來西亞一條河污染,新加坡水廠停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