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詞讀懂五年規劃丨科教興國戰略何時首次被納入五年計劃中?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制定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建議,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建議。
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綱要,是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既定戰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優勢。一部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接續制定和實施五年規劃的歷史,也是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讀懂了五年規劃(計劃),就讀懂了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也就讀懂了不斷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等系列專欄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30詞讀懂五年規劃”專欄,推出30篇理論普及文章,以14個五年規劃(計劃)為主線,結合“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和解讀。
今天的關鍵詞是:科教興國戰略。

2025年10月31日23時44分,搭載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視覺中國 圖
【本文摘要】
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提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1996年,科教興國戰略被納入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科技和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強化。
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人才是提升國家科技實力的核心資源。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將現代化建設擺在核心位置。鄧小平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為全面部署并落實這一決定,同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在會上闡釋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繁榮強盛。”
也是這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之后15年直至21世紀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歷史的必然選擇”。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科教興國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1997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后,我國在繼續實施“863”計劃的基礎上,1997年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強化以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工作。此后我國相繼在信息技術、載人航天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新時代以來,我國把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空間探索、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能源工程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優化,研發投入經費占GDP比重位居世界前列。
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更高要求,統籌協調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在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走深走實的基礎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筑牢基礎,提供更多新動能。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