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2歲治沙專家劉銘庭逝世,長期扎根邊疆從事沙漠治理研究
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著名植物學家、治沙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銘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10月31日11時23分在烏魯木齊逝世,享年92歲。

公開資料顯示,劉銘庭,男,1933年4月出生,1957年9月參加工作,1993年4月退休,1999年12月入黨。
1957年7月從蘭州大學畢業后,劉銘庭主動請纓到新疆工作,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長期扎根邊疆從事沙漠治理研究。
在一次野外考察中,他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一座高大的流動沙丘上發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紅柳。1960年,他首先宣布發現了“沙生檉柳”。1979年,這個新種被正式定名為“塔克拉瑪干檉柳”,又稱“劉氏檉柳”。隨后,他陸續發現了莎車檉柳、塔里木檉柳、金塔檉柳和白花檉柳。劉銘庭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檉柳分類學家,還和同事們引種馴化成功130多種荒漠植物。
20世紀80年代初,劉銘庭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紅柳的育種育苗上。經過不斷探索,他實驗田里的紅柳苗株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50萬株,扦播育苗畝產也達12萬株。他將自己多年研究紅柳、培育紅柳的成果應用在治理荒漠化課題上。利用劉銘庭創造的造林方法,新疆南疆恢復紅柳400萬畝以上。
1993年4月,劉銘庭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他退而不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幫助邊疆地區農民的脫貧致富上。1997年, 65歲的劉銘庭說服老伴、兒子與他一起來到和田地區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村一個沙窩子里,說服兒女舉家籌款,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辦起了占地500畝的于田縣大蕓種植場。2003年,種植在紅柳根部的肉蓯蓉開始收獲,畝產達100公斤以上,最好的畝產在200公斤,一畝沙地產出的肉蓯蓉相當于天然林產出的數百倍。
他在科學研究、成果推廣、科普宣傳、科技扶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得過國際、國家、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0余項,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最美奮斗者”“最美支邊人物”“全國老有所為楷模”等榮譽稱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