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言短意長|“蘇超”終章,“新江蘇”啟程
11月1日晚,6萬余座的南京奧體中心燈火輝煌。
“蘇超”決賽在南通、泰州兩隊之間展開。開哨前,隨著主持人一一報出名號,全省13個設區市的代表隊在綠茵場中央集結。
13支隊伍,仿佛“江蘇”兩字的13道筆畫。通過央視體育頻道等40多個端口的直播,一個經濟發達、IP鮮明、有趣帶感的“整裝江蘇”展現在世人面前。
“天南海北的很多朋友說:因為‘蘇超’才知道江蘇原來這么好,感覺以前對江蘇完全不了解。真的,我也是。”半決賽期間,我的一位同行發朋友圈,感嘆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業余的水平,卻是世界杯的氛圍,太精彩了!”
立夏過后,“蘇超”開賽,不到端午,就因為“地域梗”的裂變式傳播而出圈,受到舉國關注。然而,省內的“散裝”競爭在省外并沒有減損江蘇的形象,反而共同構筑了“江蘇強”的整體印象——因為每個梗都不是憑空產生,談笑間流露出的是自信和文化、經濟底蘊。
一個“南哥之爭”的熱梗這樣說:“江蘇唯一的真南哥是誰?A:南京;B:南通;C:灌南;D:戴南。”
灌南是蘇北的一個縣,戴南則是蘇中以不銹鋼產業聞名的經濟強鎮——為什么縣、鎮都能被擺出來與省會“爭名頭”?索解的過程中,除了各地的好強和南京的氣度,一個念頭也在大家心目中生根:從省到鎮,江蘇經濟是“整建制”的強。
在“蘇超”,兩市對陣前互致家書已成慣例,信里是江蘇的起承轉合,歷史悠長;斗歌、賽詩也是一時風氣,滿篇章此間的山川風物,人文錦繡。“凡爾賽”是“經濟第二大省”的實力宣言,經由數以億計的熱搜閱讀量,將“蘇大強”的“咖位”表現得鮮活立體,流布八方。
如果說“蘇超”掀起的巨大流量使國人在凝視中再次“發現”江蘇,那么,另一個“新江蘇”來自江蘇人之間心的凝聚。
江蘇十三市的GDP全部排進全國前八十強,最高最低倍差僅5.7,在經濟大省中最小。“散裝”,說的是各地都有底氣,誰也不太服氣,區域自豪感有時會沖淡整體認同。而作為安全釋放競爭本能的體育賽事,“蘇超”恰恰是這種微妙情感的轉化場、凝結劑。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蘇超”承認差異性和“散裝”的活力,為“十三太保”各自拉滿的市域認同提供交流、交鋒的賽場,創造了覆蓋全省、持續已半年的公共話題,“地域梗”從略帶疏離的自嗨自黑變為不言自明、無需解說、充滿趣味的“內部”互動符號,并被注入拼搏、團結的意涵。各市文旅部門打破行政壁壘,向客隊城市乃至全省游客提供優惠,互相導流,更具象征意義:綠茵場上的爭斗沒有離散彼此,而是使各地在“支持家鄉球隊,享受賽事樂趣”的共同氛圍中感受到彼此依存,“江蘇”是由十三個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
“南京發布”講述過連云港隊門將李海濤的故事。
他曾是江蘇隊球員,但職業生涯中只在2018年為省隊出戰一次,第83分鐘替補登場。10月4日,連云港隊在南京奧體中心挑戰主隊失利,止步“蘇超”八強。“我在這里為江蘇隊上場7分鐘,等了5年。從江蘇隊離開時,我以為沒機會再到南京奧體踢球,但7年后我又回來了,打滿全場。”賽后接受采訪時,身高1米94的李海濤流下了眼淚。
當夜,有球迷在線上提醒他,比賽結束時應該也到南京隊的看臺謝場,那里也有很多支持他的球迷。李海濤回復:“對不起,我以為大家已經忘了我。”
第二天,他改簽了車票,再次來到南京奧體,向空無一人的看臺鞠下一躬。
失落與夢想,付出與榮耀,歡暢與悲傷——“蘇超”賽場這些共通的情感,以及數萬觀眾在細雨中齊聲吶喊、在近40℃高溫下向心圍坐的場景,使每一個人油然而生關于共同體的切膚體驗。
熱浪、熱血、熱愛,“2025蘇超之夏”將成為所有江蘇人的一段珍藏。曲終人不散,無論誰捧起了冠軍獎杯,江蘇都已經是最大的贏家。
(作者張軍系澎湃新聞長三角編輯部總監)

設計:王璐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