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負電價頻現,電廠倒貼錢?國家能源局釋疑:負電價不等于負電費
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大,我國電力市場“負電價”現象屢現。這是否意味著電力用戶不僅不用交電費、反而還能賺錢?是電白送、市場調節失靈了嗎?
“‘負電價’不等于電廠需要向用電企業倒貼錢,也不等于‘負電費’。”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張燕秦在10月31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能源裝機規模占比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負電價”既是電力供需關系呈現時段性不平衡的直接體現,也是新能源消納通過現貨市場價格的直接反映。隨著新能源全面入市、省級現貨市場運行更加健全,“負電價”有可能會更頻繁出現。
比如,此前山東、浙江等地已多次出現“負電價”,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四川電力現貨市場出現全天“負電價”現象,經分析主要原因是來水同比偏豐六成,受氣溫下降影響負荷同比下降兩成,供需兩側“一增一減”,供給能力超過用電需求近四成,導致“負電價”。
負電價指的是電力市場中的出清價格低于零。據澎湃新聞了解,負電價往往出現在新能源大發時、短時間尤其是節假日期間。當用電負荷無法實現消納,就會出現短時供大于求的現象,此時發電公司便會采取報低價的策略,實現電量出清,讓利鼓勵企業或者用戶使用。該現象主要出現在電力批發市場,也即發電企業和電力批發用戶或售電公司之間進行的電力交易中,并不會直接影響居民電價。總體看,短時出現負電價或零電價,符合市場運行規律。電力現貨市場的價格機制是“能漲能降”,不僅有短時負電價,也有短時高電價。現貨市場短時出現負電價,在綜合中長期市場、新能源補貼及煤電容量電價等因素后,仍會以正電價結算,不會出現“付費發電”。
張燕秦在會上表示,短時出現“負電價”,可以看作電力市場的“信號燈”,能夠激勵機組深調、用戶填谷,引導儲能等各類新型主體的投資建設,共同為清潔能源發電讓出空間。但如果長期出現“負電價”,可能意味著電力明顯供大于求,需要根據市場價格信號進一步優化電力系統調節能力。
他補充稱,我國電力市場包含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等,現貨市場交易電量占比一般在10%以內,電力中長期合同保障了發電企業電量電價的“基本盤”,在綜合中長期市場、新能源補貼以及煤電容量電價等因素后,目前看負電價對電廠總體收益影響有限。“如9月20、21日,四川水電結算均價183元/兆瓦時,甚至略高于9月月度結算均價177元/兆瓦時,煤電、新能源發電額外獲得政府授權合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后,平均收益更高。”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指導各地加強市場運營監測,密切關注“負電價”發生頻次和持續時間,科學研判市場風險,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現貨市場“負電價”頻次,穩定發電企業合理收益預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