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場斷弦事故成為古典樂現場的試金石
“第一樂章快結束時,琴弦突然斷了,樂聲戛然而止。一切都太突然了,就算是這樣身經百戰的大師級獨奏家,眼神里也閃過了瞬間的絕望。不過,沙哈姆很快就鎮定下來,將演出進行下去。可以說,后兩個樂章,小提琴家的演奏、與樂隊的配合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
斷弦意外成為了試金石,試出了藝術家的專業素養、樂隊的應變能力,更試出了上海觀眾的高尚素質。
10月31日晚,正在演出中的上海交響音樂廳里發生了驚險一幕:美國小提琴家吉爾·沙哈姆在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快要結束時,琴弦突然崩斷。
沙哈姆愣了1秒鐘之后,努力用中文對全場觀眾說了一句“不好意思”,然后接過樂隊首席馬駿一遞過來的琴,隨后,馬駿一又接過后排小提琴手遞來的琴,就這樣,樂手們一個接一個、一把接一把,從后往前,在平靜的氣氛中完成了小提琴的溫情接力。之后,演出繼續。
第一樂章結束后,指揮余隆示意沙哈姆回后臺換弦。在此期間,全場觀眾安靜等待,甚至連一聲咳嗽聲都不曾出現。當沙哈姆拿著他那把制作于1719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重回舞臺時,掌聲和歡呼聲響起,用最熱忱的現場氣氛迎接音樂家歸來。沙哈姆微笑著全情投入此后的演奏。

沙哈姆和余隆一次次在熱烈的掌聲中返場謝幕
“太突然了,就算是這樣身經百戰的大師級獨奏家,眼神里也閃過了瞬間的絕望。不過,沙哈姆很快就鎮定下來,將演出進行下去。”坐在第一排的田女士回憶。
“沙哈姆是一位非常親切的音樂家,從上臺開始就一直在微笑,在樂隊伴奏的時候,他陶醉地聽著每一個聲部的表演,與其他樂手保持眼神互動。此后的演出氛圍棒極了,我從未聽過如此細致入微、讓每根頭發絲都能震顫的‘勃小協’。”在劇院聽過多次“勃小協”的田女士感慨。

余隆和沙哈姆在演出中
在演出現場斷弦,對音樂家來說是極具挑戰的舞臺意外,但也給了他們一次展現高超技藝、音樂素養和心理素質的絕佳機會。
這次的斷弦事故意外地成為了試金石——試出了藝術家的專業素養、樂隊的應變能力,更試出了上海觀眾的高尚素質。他們用行動證明:上海不僅是擁有頂尖藝術場館的文化地標,更是擁有世界級觀眾的藝術沃土。在這里,每一次掌聲都傳遞著城市的溫度,每一次安靜的等待都彰顯著文明的厚度。
指揮家余隆、上交樂手、小提琴家沙哈姆和上海觀眾共同挽救了今晚這驚險一幕,成功化險為夷。這一刻,舞臺上下共同演繹了如今晚的音樂一般動人心弦的篇章。
演出前,沙哈姆還特別介紹過這把小提琴。這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制作于1719年。沙哈姆從紐約“聯合項目·珍稀小提琴協會”借到這把琴,至今已使用了大約五年。
“一把好的小提琴就像一部智能手機,它能做到的遠比我所了解得多,音色方面我還在慢慢學習。”沙哈姆還說,琴弓和琴弦之間的互動也很重要,他現在用的這把弓,是當代制弓師邁克爾·耶茨制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在上海交響音樂廳,美國大提琴家艾麗莎·韋勒斯坦也在演奏途中遭遇了斷弦意外。她迅速下臺,換好新弦后,繼續將演出進行下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