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西岸辦藝術教育展:多元而直面社會議題
澎湃新聞獲悉,匯集近30家海內外高校與機構的第六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以下簡稱“FutureLab”)10月31日晚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舉辦。除院校展覽、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公共論壇與工作坊等悉數回歸外,今年現場還特別推出多位藝術家個人項目,不同教育背景與創作實踐的匯聚,呈現出藝術教育不同的面向和可能性。
“第六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外,一棵多彩鮮活的粉色樹木頗為引人矚目,這是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種下”的“療愈樹”。對應到場內的展覽“云朵的秘密——療愈樹”,這是一個走出學院教育,對于普通人心理狀況進行觀測和關懷的作品。
西岸藝術中心A館入口的“療愈樹”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與情緒疏導的關注不斷提升,“療愈藝術”逐漸從藝術教育的邊緣走向社會公共討論的中心,藝術如何以柔性的方式進入社會生活,以共情與關懷的形式介入個體的心理世界,成為探索的話題。
這件作品像是一個引子,提示著當下的美術學院教育,并為多元藝術人才培養與社會美育實踐拓寬視野,也更多直面社會需求和關切。
院校展覽,面對更多社會議題
作為FutureLab的核心板塊之一,2025年院校展覽板塊繼續呈現來自高校的師生新銳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不是非架上繪畫,而是涵蓋互動媒體、人工智能、跨媒體、媒介展演、建筑與環境等諸多專業方向的團隊合作作品。
在展場中,一個個木盒子構建而成的《高密東北鄉》頗為引人矚目,這是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牟森與媒介展演系33位師生歷時140天共同完成的21米微縮場景模型。講述了作為江蘇大劇院原創話劇《紅高粱家族》項目的組成部分,在“演出之外,展覽何為?”的議題,在此,自然博物館標本展柜作為展示形態。二十個“景箱”生動展現文學作品中的標本式圖景,為文學經典的視覺轉譯探索全新的路徑。
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師生作品《高密東北鄉》
主打“藝術、科技、商業”融合的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呈現“智能造物研究所“的課程成果。參展作品以微觀世界、植物智能、動物觀察等跨尺度視角關注生物動態規律。
上海的藝術院校帶來的作品在跨學科之外,更關注中國文化的底色。在建校20周年之際,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聯合美術與文物保護學院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推出展覽“節日代碼”,從物候、身體感知、儀式歡慶等角度呈現學院融合教學中的探索。古人依循物候,以身體感知時間,用儀式標記停頓與歡慶,形成深植記憶的文化基因。來自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創新聯合課程組”的作品則以數字語言重構節日文化符號。上海戲劇學院帶來的機器人戲曲實驗劇場《霸王別機》,以顛覆性的數字藝術語言,解構了楚漢爭霸的悲壯終章。
展會現場,上海戲劇學院的《霸王別機》
不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藝術設計教育融入國際化探索。參展的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溫州肯恩邁克爾格雷夫斯建筑與設計學院等探索教育與產業融合、學術與實踐并進的創新模式。
展會現場
溫州肯恩邁克爾格雷夫斯建筑與設計學院將在現場呈現展覽“再/現”匯聚溫州肯恩大學與美國肯恩大學邁克爾格雷夫斯學院師生的創作。作品以跨文化與跨地域的“廢棄物”作為議題,將廢棄材料作為靈感來源和新形式的基礎,以既有之物創造新生?!啊?現’的策展之始,我們注意到了學院工坊的很多廢料,這形成了本次展覽的起點:做到‘零垃圾’和‘再循環’我們決定僅用廢棄材料來策劃、搭建、制作這個展覽,以身體力行踐行‘可持續設計’?!痹撜沟牟哒谷酥粍⒊獙ε炫刃侣務f。

展會現場,溫州肯恩邁克爾格雷夫斯建筑與設計學院的作品
在展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關注到,除了作品呈現本身外,這一代的學生更注重表達自己。往往在某件作品前駐足拍照,大多會有學生主動上前,講述其創作意圖,而相比個人創作,跨學科的協作作品,大多更關注社會議題。
“第六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在數字創作之外,關注水墨的延伸
此屆FutureLab開幕重頭戲之一是2025“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的揭曉。來自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吳晨凱憑借作品《桃花源記》獲校園組“最具潛力藝術人才”;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張龍以《云逸九歌》獲得校園組金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碩士研究生劉鈺以《南山印跡》摘得校園組銀獎。新銳藝術家組中,青年藝術家文晢憑借絹本設色作品《神的游戲》榮膺“大華銀行年度新銳藝術家”。

“第六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中“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展覽空間

香格納畫廊勞倫斯·何浦林正在與年輕創作者交流。
吳晨凱的《桃花源記》是一組由十二聯電子屏組成的定格動畫影像裝置。作品通過對傳統文化母題的陌生化處理與時間敘事的展開,桃花源中的故事,在技術與觀念交織下化作黑白跳躍的藝術語言。

“大華銀行年度最具潛力藝術人才” 獲得者吳晨凱的作品《桃花源記》
張龍的《云逸九歌》和銀獎獲得者劉鈺的《南山印跡》,皆為注重技法的工筆水墨作品,前者從古典文本出發,后者以個人化的自然經驗為切入點。

展覽現場
文晢憑借絹本設色作品《神的游戲》榮膺“年度新銳藝術家”,其作品的材質和制作方法雖然傳統的,但在畫面呈現和文化話語中,將科技、游戲與繪畫融合,提供了傳統藝術媒介的一種新范式。
然而當下中國畫教育需要反思的是,多年來,無論是大型美術展覽,還是學生創作,中國畫往往工筆作品居多。
展會現場,藝術家胡項城個人項目
除了院校展覽和學生作品外,FutureLab新推出的藝術家特別項目匯聚胡項城、余曉YU Xiao、劉毅及藝術團體三角洲Deltainst的創作。
據悉,FutureLab免費向公眾開放,將持續至11月2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