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刀客doc:亞馬遜和谷歌的廣告戰爭,開始打到云上了
文/刀客doc(頭條精選作者)
10月31日,亞馬遜發布25年第三季度財報:其旗下云計算業務AWS收入實現近三年來最快增速,這帶動公司對下一季度的銷售額預期高于市場預估,從而在盤后交易中股價大漲約 14%。
在分析師電話會上,CEO Andy Jassy表示:“從目前的增長勢頭來看,我相信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保持這樣的發展節奏。我認為我們在多個領域都具備持續增長的潛力。”他指出,這其中包括廣告業務和零售銷售。
就在10月23日,AWS推出了一項名為RTB Fabric的新服務。根據官方的解釋,它是一個面向實時競價(RTB)廣告場景的云托管產品,核心就是緩解廣告技術公司在跨平臺連接中常見的性能瓶頸,其中之一就是延遲問題。
這一舉措被認為是AWS在廣告營銷行業上的一個重要舉措。
因為在程序化廣告世界里,競價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當用戶打開一個App或網頁,后臺會立刻觸發一次廣告競價:不同廣告商同時出價,系統要在幾十毫秒內選出最高價并返回結果。
問題在于,廣告公司分布在不同的云上、不同國家、不同系統里,信號在傳輸時繞來繞去,速度就會產生延遲,進而影響廣告主的投放效率。
簡單來說,RTB Fabric就是亞馬遜在公有云的基礎上,專門為DSP、SSP、adx等廣告技術公司鋪了一張低延遲的云服務。這些公司不再需要自己去搭建復雜的點對點連接,只要接入這張網,就能在 AWS 的基礎設施上完成廣告請求的傳輸和競價。
從亞馬遜的描述來看,這項服務主打“個位數毫秒級延遲”與最高可達 80% 的網絡成本優化,并整合了包括 Amazon Ads、GumGum、Kargo、MobileFuse、TripleLift 等合作方在內的鏈路資源。

過去人們對亞馬遜廣告業務的關注往往聚焦在Amazon Ads上,
這一次對廣告行業的舉措,出手的是AWS。雖然與Amazon Ads分屬不同部門,不過目標指向如出一轍:谷歌。
其實,大廠之間的廣告競爭,暫時可以分為兩層來看:
第一層是我們最熟悉的,也是廣告行業最“顯眼”的部分——平臺之間的較量。
廣告產品、投放工具、閉環能力、預算承接……所有和廣告主、代理商直接打交道的環節,都在這層發生。這一層拼的是轉化效率、數據能力,還有對投放鏈路的掌控力。
但還有另一層,不那么為人所見,卻同樣關鍵——更基礎的廣告“云”層。
它服務的不只有廣告主和代理商,還有負責“搭系統”的廣告技術(Ad Tech)公司。這個層面比拼的是更基礎的東西:算力調度、延遲控制、跨平臺連接能力,以及數據傳輸的穩定性。
01
我們先看第一層。
在廣告市場,谷歌依然具有巨大的統治力,也因此不斷成為反壟斷審查的對象。所以谷歌很明顯是守擂的一方,而亞馬遜依然處于推進階段。
谷歌幾乎主導了 RTB(實時競價)的底層協議。
這到不是說谷歌定了RTB的規則,行業里早已有 IAB(互動廣告局)制定的 OpenRTB 標準。
但是因為谷歌在整個廣告鏈路里占據了太多關鍵節點、占據著絕對性的市場份額——從流量入口到交易通道,再到通信協議,它幾乎都在場,所以市場里的行業標準依然不可避免地被谷歌生態“校準”了方向。
因為當廣告主想和最大的流量源、最大的買方平臺(DV360)、最大的移動系統(Android)建立連接時,就必須確保——自己的請求格式、數據字段、加密方式、連接節奏,都能在谷歌的系統里跑通。
十多年下來,整個RTB世界已經在谷歌的協議和傳輸邏輯上,沉淀出巨大的慣性。
當然了,理論上廣告公司可以不走谷歌那條“默認高速”,但要付出代價。
要么自己修路——也就是去和各大媒體、平臺做直連,在主要城市部署服務器、拉專線、做多區域備份和隱私合規。那是一筆真金白銀的投入,還有人力投入。如果無法在市場上形成規模,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得不償失。
另一種做法是“借非谷歌的路”。可以對接多個第三方交易所(如 Magnite、PubMatic、OpenX 等),或者使用一些開源中間層(如 Prebid、APS),再加上零售媒體和 CTV(聯網電視)平臺的流量,繞過谷歌的高速,走一條更分散的省道。
聽起來確實更靈活,選項更多,但實際操作遠沒有這么輕松:每家系統的對接標準都不同,用戶身份體系也不兼容(有的用 UID2,有的用 RampID,還有的全靠自家第一方ID)。廣告請求雖然能發出去,但協議五花八門,數據結構不統一,連用戶是誰都要重新翻譯一遍。
結果就是,“省道”雖然沒收費站,但不夠直、不夠快、也不夠穩。廣告公司得花大量精力維護接口,做跨平臺的統一識別和頻控管理。碎片化是自由的代價,也是效率的挑戰。
亞馬遜選擇架橋鋪路,自己做基建。
對那些不愿將自己的廣告系統搭建在谷歌生態上的公司來說,RTB Fabric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它的大概邏輯是這樣的:
它不改OpenRTB所謂的交通規則,是把在 AWS 上的伙伴拉到同一條托管快道上。只要雙方同云同區,非谷歌路徑也能跑出高速的平順感。
這樣廣告請求可以不經過谷歌的協議鏈路,也能完成實時競價。你只要用我的接口,自動獲得和谷歌差不多的傳輸速度,但更便宜、更開放。
從對谷歌的影響看,結合美國司法部(DOJ)對谷歌廣告的反壟斷起訴,就有了更清晰的對比視角:
DOJ 反壟斷是在“監管層面”拆谷歌廣告業務的塔,AWS 是在“技術層面”松谷歌廣告的地基,多少有點釜底抽薪的意思。兩者的結果其實相通:都在削谷歌對廣告系統的控制力。
02
在云市場,雙方攻守易型:亞馬遜是主導方,谷歌是更進取的一方。
根據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二季度數據,AWS 是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市占30%,谷歌占比13%。
廣告技術公司歷來是 AWS 的大客戶,正如在分析師會議中對廣告業務的提及,在AWS的官網行業分類里,廣告與營銷業務是11大垂類行業之一。

在云計算的諸多行業中,廣告科技公司可能是最早一批“全棲云端”的使用者——他們需要極高的計算吞吐能力、實時的數據處理、以及對全球節點的彈性調度,而這些,AWS恰好擅長。
從AWS的官網看,過去十年間,不少包括雅虎DSP、the trade desk等公司幾乎都把AWS視作默認選項,有的處于穩定定,有的出于與谷歌廣告業務的競對關系。
不過這種“默認”,開始在過去幾年被撼動。
從整個云市場來看,谷歌在二季度的增速達到32%,AWS只有17%。三季度財報顯示,AWS收入同比增長20%,高于市場預期的17.95%。(Synergy Research Group數據)
GCP在廣告行業的滲透,谷歌向潛在客戶拋出的計算積分(credit)極其慷慨,直接抵扣費用,變相“補貼”遷移成本——這讓不少廣告技術公司開始認真考慮“搬家”。
“過去三年里,谷歌下手相當狠。”一位參與RTB Fabric測試計劃的廣告技術公司高管對行業媒體digiday說。
他認為,AWS推出RTB Fabric,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谷歌云攻勢的一次回擊。“因為很多廣告技術公司已經轉向使用GCP”。
就10月中旬的時候,廣告集團WPP與GCP簽署了一項協議:雙方合作關系將繼續延長五年,WPP承諾投入4億美元用于谷歌技術和云服務。
廣告行業是一個特殊的垂直領域——數據密度高,時延要求極致,一次競價需要毫秒級完成,一場活動可能動用數十億條請求。
在這個語境下,“云”就是一種直接影響競價效率、廣告收益的關鍵變量。
AWS 的優勢過去是“通用性”和“穩定性”,而無論是計算補貼、客戶綁定,還是與廣告集團的深度捆綁,谷歌云在用一種近乎“貼身肉搏”的方式向廣告技術公司爭奪份額。
OpenX 的工程高級副總裁Joel Meyer,OpenX與谷歌的GCP的多年合作伙伴。
他對媒體digiday說:AWS推出的RTB Fabric 顯示出云計算在當前廣告技術格局中的價值——在這個需要快速反應、快速上線新方案的行業背景下更是如此。
“他們正在努力簡化 RTB 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復雜性……如果這個方案成功,我認為它將迫使谷歌也推出類似的產品。”他認為,“云計算的本質,就是降低創新門檻——無論是擴展 AI 解決方案,還是實現實時集成,而 RTB Fabric 其實正是推動這一目標的最新一步。”
03
谷歌手里有全球最完整的廣告系統,從廣告主、投放平臺,到媒體資源,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布局。它還有谷歌云平臺GCP 這個全球前三的云服務商,技術能力一流。
按理說,它也可以修出一條“廣告專用的云高速”,像亞馬遜這次做的RTB Fabric一樣。
這里的問題是,谷歌一直是廣告市場老大,為什么沒有先一步做出類似fabric的產品?
答案可能是:現在不方便做。
谷歌正在被盯得很緊,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反壟斷的官司一個接一個。這個時候,如果它再推出一個“所有廣告都跑在我這條云軌道上”的服務,不管初衷是什么,都會被外界看成是在進一步鞏固壟斷地位。
想想,之前要取消cookie的時候,谷歌就推出了隱私沙盒的方案,英國的反壟斷機構就立刻開啟了事前審查機制,最終沙盒方案在6年后擱淺。
在這種“風口浪尖”的階段,谷歌的策略只能保守一點,少惹麻煩。
還有一個是不同生態位,做出的不同戰略選擇。
對數字廣告來說,精準是目的,速度是手段。
這幾年谷歌廣告把更多火力放在“算得準”的一側,而不是跑得快。
谷歌這些年在模型與測量、Ads Data Hub、隱私計算與歸因工具,目標是讓廣告主更聰明地花錢。
不過谷歌并不是不做速度與網絡:它只是沒有把“RTB 低時延”產品化。
換句話說,谷歌更多依賴通用云+個案工程去追速度,而不是把“快”變成一個獨立、標準化的商品賣點——這正好給了AWS一個切入口。
從目前來看,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
在廣告領域,谷歌和亞馬遜的生態位本就不同,打法自然也各有邏輯。
谷歌是行業的領導者,這一地位使它更傾向于維護現有秩序,強化生態閉環,確保平臺收益最大化。在它的系統里,即便開放接口,真正的優先權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亞馬遜,則是一個仍在擴張中的挑戰者。
它的廣告業務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深度嵌入在零售、內容、數據、物流等更大一盤棋中。它更關注“全鏈路”的掌控——從用戶觸點、轉化行為,到最終的訂單與履約。
這讓它的策略更具侵略性,也更務實。
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谷歌做不到,而是它一方面投鼠忌器,一方面在當下生態位上的自然選擇。
總之,谷歌和亞馬遜兩種路線,一種是制定規則,一種是重新定義問題。
04
對于整個廣告生態而言,正在發生一種悄然但深刻的變化。
平臺之間的競爭,正從前臺的流量爭奪、預算分配,延伸至后臺的云服務。在數字廣告這個技術高度密集、傳輸極度敏感的行業中,“誰掌控了鏈路”,往往也意味著“誰掌控了規則”。
正如魯迅所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RTB Fabric能不能跑出一條新路,關鍵不在技術規格,而在行業意愿。
廣告技術公司是否愿意把競價請求交由AWS調度?是否愿意放棄對協議鏈路的自主掌控,把“方向盤”交給一家平臺型公司?這不是工程問題,而是信任問題。
而最現實的矛盾也恰恰源于這一點:亞馬遜,不只是云服務提供者,它自己也做廣告。
AWS 雖然只是“跑數據”的管道,但當這個管道足夠寬、足夠快,足以承載起整個廣告請求的實時傳輸時,中立的基礎設施的定位還成立嗎?
如果一個控制傳輸鏈路的公司,同時也有自己的廣告業務,那行業是否可能再次走進“谷歌廣告壟斷”的老路?
雖然AWS與Amazon Ads在組織架構上屬于不同體系,但行業里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二者之間是完全割裂的。
這就是為什么,RTB Fabric在帶來“非谷歌選項”的同時,也讓行業多了一層新的焦慮。
對亞馬遜而言,這場基礎設施的重構,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布局,也是一場需要耐心的豪賭。
賭的是行業對谷歌廣告生態慣性的松動,也賭他們愿意為一條看似更開放、可控的鏈路重新下注。
只有當更多人愿意上車,新的秩序才有可能真正成立。
否則,它就只是一條速度很快的“備用道”。而主路依舊會在谷歌手中。(作者:刀客doc)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