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hone 17交出“成績單”,中國用戶為什么連蘋果手機也不認了?
蘋果交出了iPhone 17系列首銷“成績單”。
財報顯示,蘋果公司2025財年第四財季總凈營收為1024.66億美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為274.66億美元,同比增長86%,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蘋果第四財季凈利潤同比增長10%。其中,來自于iPhone的營收為490.25億美元,同比增長6%。

無論從營收、凈利潤,還是從iPhone產品營收數據來看,蘋果公司該季度的表現都算不錯。受財報因素影響,蘋果公司盤后股價上漲超3%,突破52周最高價。
不過,在大中華區,蘋果公司的表現并不好。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四財季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凈營收為144.93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150.33億美元,同比下滑4%。
往年用戶都會吐槽蘋果公司“擠牙膏式創新”,但今年iPhone 17系列的表現顯然超過iPhone 16、iPhone 15、iPhone 14等機型,特別是iPhone 17系列入門款的儲存空間提升到256GB,更是讓iPhone 17得到了“加量不加價”的稱號,新款的橙色配色也讓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在外觀上有著超級高的辨識度。iPhone 17系列發售首日,iPhone 17 Pro Max被黃牛最高加價1500元。
iPhone 17系列在中國市場的開局看起來特別順,可為什么到最后出“成績單”的時候,卻出現強烈反差,營收不增反降,中國用戶為什么連蘋果手機也不認了?
首先,加價搶購只是少數現象。iPhone 17系列發售首日,郭靜的互聯網圈從蘋果位于蘇州中心的Apple Store 零售店看到,店門口確實有人手拿多部iPhone 17產品在于
其他人交流,但大多數人仍是在店內活動,要么排隊等著取iPhone 17,要么在產品區了解新產品。排隊購買iPhone 的巔峰是號稱“一代神機”的iPhone 6,后面幾代機型的排隊搶購現象就愈發下滑。

一方面,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上可以線上搶購;另一方面,用戶也可以憑運氣在App Store上購買,只不過要等到10月中旬左右才能發貨,用戶又不是等不起。
所以,不能單純看最開始的瘋狂高價搶購iPhone 17 Pro Max現象,這種人畢竟是少數,黃牛們吃的也是不愿意等的消費者,用戶但凡等一等,比如,到一個月后發貨,就不需要從黃牛手中加價搶購。iPhone 17 Pro Max發售后,也就前面幾天聽到有人瘋狂加價購買,后續就沒了聲音,不能用最開始的搶購來代表后面的銷售表現。
其次,花五六千塊錢換一部新手機,還是有點兒“奢侈”。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與其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過去iPhone 之所以火爆,是因為消費者本身有錢且愿意消費,但現在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存錢,花五六千塊錢換一部新手機,還是有點兒“奢侈”。
如果是剛開始用蘋果手機的用戶,對于新iPhone可能還會有點兒“小驚喜”,但對于iPhone老用戶來說,iPhone一代一代地換,外觀看著都一樣,新手機跟舊手機的區別并不大,這種情況特別體現在隔代機型當中,即上代iPhone 16系列的用戶,對于用iPhone 16系列的用戶來說,iPhone 17跟iPhone 16的區別并不大,除非他特別喜歡橙色款手機,否則,新手機帶來的差異化并沒有那么強烈。
當iPhone 17失去新鮮感,并且再加上換iPhone 17也要五六千塊錢,心里還是會舍不得花這筆錢。
iPhone 17的定價區間本身也是一種門檻,就算消費者本身覺得iPhone 17產品夠好,但他沒這個消費能力,想也白搭,最終只能退而求次換其他手機品牌。
實際上蘋果這次iPhone 17所面臨的市場環境非常好,華為、小米、一加、vivo、OPPO以及三星等廠商并沒有產品能夠跟iPhone 17直接競爭,iPhone 17的競爭對手一下子少了很多,但即便是這種情況,iPhone 17賣得也沒iPhone 16好。
其實并非中國用戶不認蘋果手機,而是消費者圈層和消費者范圍問題。
與蘋果手機情況不同,國內手機廠商對于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的感知度非常強。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小米、一加等手機廠商這次采取了兩種策略,即頂配版的旗艦機型照樣出,但是它們的中低端機型,價格相對便宜的機型同樣也在加速上線,比如一加15和一加 Ace6、小米17和REDMI K90。國內的手機廠商更務實,不管市場如何,把銷量先沖上去。

蘋果手機在秋季并未推出低端機型,但是它又不可能剛上線就降價,這就導致它在銷量面前,出現高開低走的局面。
不過,蘋果雖然在硬件上表現不佳,其在軟件方面依然強勢。
財報顯示,蘋果公司2025財年第四財季來自于服務的凈營收為287.50億美元,同比增長15%,系蘋果所有品類增速最快的產品。蘋果公司的服務營收已超過Mac+iPad+可穿戴設備、家居產品和配件的總營收,由此可見,App Store、Apple Pay、Apple TV等產品的營收能力有多強。整個2025財年,蘋果公司來自于服務的凈營收為1091.58億美元,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庫克表示,iPhone Air在華上市推遲是大中華區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蘋果公司在2025年秋季推出的iPhone Air產品確實夠“亮眼”,但iPhone Air直到10月17日才開啟預購,10月22日正式發售。
iPhone Air的問題在于,為了做到“史上最薄的iPhone旗艦”,它僅支持eSIM、不兼容實體SIM卡,而eSIM在國內辦理并不方便,“辦個 eSIM 怎么這么難”話題甚至一度登上熱搜。iPhone Air的eSIM高門檻勸退了部分用戶,除非是蘋果的真愛粉,否則,用戶并不會拿它當主力機。iPhone Air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電池續航短,iPhone Air的電池容量僅為3149mAh,如果用戶把它當主力機,那就很容易一會兒就要充電,也不方便。
其實,提到“祛魅蘋果手機”問題,在國內市場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受蘋果系統的影響,iPhone+Mac+iPad+Apple Watch+AirPods這一整套產品搭配上,只要用戶使用過任何一款蘋果產品,那么其他產品都用蘋果,用起來最流暢、也是最舒服的。不是用戶認不認問題,而是不得不用蘋果,而用蘋果產品,又受“舍不舍得買”因素影響。
現實的情況是,要么一買一個不吱聲,要么堅持用舊手機。
文/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