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柳葉刀報告”把脈中國375城氣候健康風險:八項指標創新高,有這五點建議
近年來,多種極端天氣正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強度席卷各地——從東北地區半月內遭遇三場臺風,到鄭州特大暴雨、重慶連續20天40℃以上高溫、杜蘇芮臺風北上襲擊京津冀。這些看似孤立的災害事件背后,是一個正在加速變化的氣候系統對中國公共健康構成的威脅。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下月即將在巴西貝倫舉行,一份由中外科研機構聯合完成的2025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清華大學發布。
《報告》以“城市顯微鏡”視角首次系統揭示中國375個城市面臨的氣候健康風險,指出高溫、登革熱、腹瀉等八大健康風險指標創歷史新高,但公眾關注度卻驟降,“風險疲勞”正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同時區域風險分化加劇。
與此同時,上海、深圳等城市通過創新實踐證明,氣候健康行動可成為經濟新增長引擎。報告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呼吁從“省級平均治理”轉向“城市級精準治理”。
風險攀升與公眾的“風險疲勞”
“今年我們拿起的是城市的顯微鏡,尋找中國每一個城市在氣候變化健康風險面前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報告》核心作者、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蔡聞佳表示。
據蔡聞佳介紹,今年,研究團隊對全部33個指標進行了方法學和數據升級,并在其中17個指標中提供了城市尺度的數據,覆蓋全國375個城市,是“目前為止最為細致、最為系統的一步”。為提升數據質量,團隊將原先采用的歐洲ERA5數據替換為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的CRA40數據,并增加了4個新指標和專欄。
報告通過地圖可視化指出,極端天氣事件的空間分布毫無規律:從2020年東北半月內三遇臺風、2021年鄭州暴雨,到2024年遼寧葫蘆島日降雨量超鄭州暴雨,“氣候變化如同瘋狂的出題人,下一場危機難以預測”。蔡聞佳說。
《報告》顯示,八大創歷史新高的健康風險指標包括熱相關勞動生產力損失、安全風險、戶外運動直接損失、睡眠損失、干旱和降雨相關的感染性腹瀉風險等。其中,三個高溫相關指標相對于1986年和2005年的基線水平增加了15%至85%不等;四個與干旱和降雨有關的指標中,極端降雨和極端干旱的人口暴露比30年前翻了一倍,干旱人口暴露更是增加了10多倍。
蚊媒傳染病的快速蔓延尤為引人關注。登革熱的氣候適宜性相比20年前增加了100%以上,其疾病負擔從2005年-2009年的平均每年25人,激增至2024年的870多人,增幅特別巨大。
“超過一半的城市在過去的20年間變得更適合蚊蟲生存和傳播,也就是超過200個城市,在華南地區增幅最為明顯?!辈搪劶阎赋觯敖衲甑幕峡籽艧嵋l廣泛關注,大家可能都會有類似的感受:現在幾乎全年都能見到蚊子,蚊子的生存期已經形成閉環?!?/p>
同時,兩個全新指標揭示了氣候變化對日常生活的直接影響。2024年全年,人均與高溫相關的睡眠損失已達到23個小時,而非常珍貴的深度睡眠減少幅度更大,達到20%。主要分布在夏季,在華南和西南地區情況比較嚴重。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總量,而在于這種睡眠干擾是慢性的、長期的。”蔡聞佳向澎湃新聞解釋說,“這意味著在一個炎熱的夏季里,我們有可能每晚的睡眠質量都會打折扣?!?/p>
與日益嚴峻的風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關注度的大幅下降。百度搜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每搜索10萬次氣候變化相關的關鍵詞時,大約有2900次會同時搜索健康;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70次;到2024年,又持續下降到250次。
“這是否代表專家的警告太多了?還是說大家已經陷入了風險疲勞,在鋪天蓋地的壞消息面前選擇了麻木?”蔡聞佳問道。
不要讓平均數成為“障眼法”
《報告》的另一個核心發現是:省級平均數可能成為風險的“障眼法”。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氣候危機,如果僅依賴省級平均數據來制定政策,可能會導致資源錯配和風險誤判。
以野火指標為例,湖南省和云南省的野火暴露總體呈下降趨勢,但當看到城市級別的結果時,會發現北部城市的暴露風險在上升。在野火暴露、干旱、極端降雨相關的感染性腹瀉風險以及登革熱傳播的氣候適應性指標中,至少有20%的城市屬于“異常值城市”,其趨勢很難被省份分析所捕捉。
“這恰恰說明了熱浪呈現出一種區域性,而洪澇、干旱、野火則更具有針對性和沖擊性?!辈搪劶阎赋觥?/p>
盡管挑戰嚴峻,但中國在氣候健康適應領域已涌現諸多亮點。據《報告》顯示,自國家疾控局去年9月牽頭發布《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后,制定地方健康適應行動計劃的省份已從5個快速增加到19個。有一些城市,比如遵義市,還在市政府的領導下發布了城市級別的行動方案,并制定了權責清晰的年度工作計劃。
在溫度相關的健康風險預警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顯著進步。高溫健康風險預警的覆蓋范圍已從原來的2個省和25個市擴展到17個省和125個市,覆蓋人口從2022年的1.2億快速增加到2024年的5.88億。
2025年5月,國家疾控局與中國氣象局簽訂了合作協議,并于7月聯合發布了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通過收視率很高的《天氣聯播》向全國公眾播出。
然而,報告研究的370多個城市中,跨部門協調不足、資金短缺、監測體系缺失等問題普遍存在??茖W研究與政策需求錯位突出。例如,2009-2024年一半相關論文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風險最高城市反而缺乏研究支撐;僅10%研究聚焦解決方案,且過度偏向溫度風險,忽視野火、降水等更快增長的威脅。
健康驅動的發展新范式
今年《報告》最具突破性的發現或許是:以健康為中心的氣候行動不是經濟的剎車,而是增長的油門。
效益成本分析顯示,北京和香港的綠色屋頂全生命周期效益與成本效益比大約為1.6到3.8,意思是每投入一塊錢,就能獲得約1.6到3.8塊的回報。早期預警的回報率更高,全球共識是每投入一塊錢,約可收回9到10塊錢的效益。
以上海的氣象預警為例,實證分析發現與寒潮相關的氣象預警顯著降低了慢阻肺等疾病的急性發作率,使醫療支出降低了50%以上。研究表明,在中國的200多個城市如果部署熱浪預警系統,每年的健康效益可能高達200多億美元,每個城市平均可達8000多萬美元。
“投資適應不應被視作被動的支出,而應被視為主動布局未來、培育新增長點和構筑未來發展優勢的戰略舉措。”蔡聞佳強調。
醫療衛生系統低碳轉型同樣潛力巨大。2020-2023年,中國衛生支出上升26%,碳足跡卻增長28%,其中藥品與耗材碳占比超1萬噸。報告指出,全球醫療降碳趨勢下,中國作為全球醫療產品第三大出口國,搶占低碳醫療賽道可同步提升韌性與國際競爭力。
為此,報告提出以下5點建議:深化城市級別氣候健康研究;推進因地制宜的城市行動;規避低碳轉型風險;建設“以人為本”的綜合早期預警系統;促進城市間協作,將守護人群健康嵌入智慧城市發展的每一步。
報告指出,隨著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凸顯,中國城市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適應,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治,這場關乎億萬人健康的氣候行動,既是一場艱巨的挑戰,也是一個重塑發展模式的歷史機遇。
“如何挖掘這些背后的投資新機遇、產業新機遇,恰恰是我們接下來要進一步探討的話題?!辈搪劶驯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