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視覺藝術項目今日落地外灘·老市府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以下簡稱“扶青計劃”)視覺藝術項目于2025年10月31日正式啟幕。本屆項目落地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老市府,推出的委約個展與群展以“藝術與科技融合”“多感官視聽沉浸”為核心特色,將于10月31日至11月23日期間向公眾免費開放,構建歷史空間與青年藝術的嶄新對話。
2025年是“扶青計劃”視覺藝術項目邁入的第三個年頭。自2023年創立以來,該項目持續面向全球征集視覺藝術與展覽方案,今年共收到來自12個國家與地區的近百位藝術家與策展人投稿,展現出跨學科協作、技術融合與觀念創新的整體趨勢,體現出青年藝術創作的前沿活力。
個展聚焦
Black Void《天空呼吸的頻率》
——氣候議題的跨媒介轉譯

本屆個展項目由跨學科藝術團體Black Void(黑空)呈現,這也是“扶青計劃”視覺藝術項目首次由團體而非個人擔綱個展。團隊由蔡藝璇與肖鈺晗共同發起,包括洪昀等來自數字媒體、建筑設計、數據科學及音樂等多個領域的成員,并與氣象、能源、碳數據等機構合作,構建出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創作路徑。

藝術團體Black Void(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從左至右:洪昀、蔡藝璇、肖鈺晗
名為《天空呼吸的頻率》的展覽分為三個章節,共展出十余件作品。以“云、碳、光、電”等自然元素為敘事線索,融合宇宙氣象學、信息技術等視角,借助多媒體藝術、裝置和劇場語言,打造多屏沉浸式影像空間。展覽旨在將抽象的氣候議題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聽體驗,引領觀眾步入一場跨越不同維度的感官之旅。




Black Void 個展《天空呼吸的頻率》展覽現場(攝影:鄧梓豪)
群展探索
《出神之境》
——構建多重感知的意識場域

群展項目《出神之境》由青年策展人楊丹、陳茜聯合策劃。展覽聚焦“出神”這一意識狀態,集結陳量、胡為一、卡卡、黎小鋒&賈愷、任若溪、舒楚天、夏誠安&維樂、王一、zzyw(汪洋&漆貞貞)等九組跨媒介藝術家,通過裝置、影像、聲音與表演等形式,構建一個多感官的“意識場域”,探討在數字技術與信仰結構交織的當下,精神體驗如何被塑造、模擬甚至重構。

左:陳茜 / 右:楊丹(圖片由策展人提供)
兩位策展人長期關注技術介入下的文化心理與身體經驗,其策展路徑深受建筑學影響,將空間視為意識流動的載體。本次展覽延續她們擅長的空間敘事方法,創造一種“可被身體感知、被情緒牽引”的觀看方式,為都市人群的情緒意識開啟多個藝術入口。




楊丹、陳茜策劃群展《出神之境》展覽現場(攝影:鄧梓豪)
生態構建
大師工作坊+美術新空間
雙軌助力青年成長
2025年,“扶青計劃”首次增設“大師工作坊”。中國數字媒體與錄像裝置藝術先驅胡介鳴擔任個展導師,從創作概念與表達層面為Black Void提供專業指導;獨立策展人沈奇嵐則為群展項目把脈,優化展覽結構與空間敘事邏輯。
本屆項目所在地外灘·老市府,是一座始建于1914年的歷史保護建筑,曾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首個辦公地,歷經十年改造后首度向藝術項目開放。厚重歷史場域與前沿科技藝術在此交融,既為觀眾提供獨特的觀展體驗,亦為老建筑注入鮮活的時代內涵。
未來,“扶青計劃”視覺藝術項目還將持續深化“大師工作坊”機制,整合行業資源,搭建從創意孵化至成果呈現的全鏈條支持平臺。同時,項目將進一步發掘兼具文化底蘊與公共屬性的“美術新空間”,拓展全球合作網絡,鼓勵跨文化、跨學科創作,逐步構建開放、持續、多元的青年藝術生態。
項目信息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視覺藝術項目
個展《天空呼吸的頻率》
藝術家:Black Void
群展《出神之境》
策展人:楊丹、陳茜
地點:外灘·老市府(黃浦區漢口路223號,近河南中路)
時間:2025年10月31日-11月23日 周二—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場)
票價:免費
支持單位:黃浦區文化和旅游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