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咨詢:焦慮與迷茫成為時代情緒,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當下,年輕一代正在經歷巨大的焦慮、迷惘和心理壓力。
當我們陷于個人在有限的選擇和局促的現實中,焦慮與迷茫成為時代情緒時,如何直面和肯定自我的意義,生活的意義?

01
在豆瓣話題#你是如何克服人生的無意義感#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深陷迷茫焦慮,郁悶虛無中的年輕人:
“我對生活沒有了欲望,升不升職不重要,結不結婚無所謂了,暴不暴富也隨緣了。
好像一切都沒有了意義,感覺不到快樂,我好像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
“總感覺自己好像一直活在外界的評價,他人對我的好惡中。
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能力如何,完全沒有知覺。沒有自我、內心空洞,我的心里只放了一面鏡子,照出來的都是別人投射的影子。
很多時候都感覺未來一片霧蒙蒙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何在。”
“從小到大,我都感覺自己是被鞭子逼著學習和工作的。
從來沒有在哪里獲得一種成就的快樂,也無法享受到控克難關的樂趣,都是被焦慮感逼著前進,學習,考試,找工作,都讓我感到很累很累,但又不得不去做,感覺身后就是深淵,追著我跑。
需要結結實實負擔起人生的責任了,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卻不得不面臨選擇,能在哪條路走下去,我完全沒有概念。”
……

迷茫、抑郁、焦慮、無意義、快樂無能......
面對內心的焦慮,有的年輕人選擇算命占卜,依靠怪力亂神來獲得掌控感,確定感,但卻陷入了算命成癮,內在卻越來越空虛的困境;
有的選擇上香,暫時的逃離出當下的現實,但在短暫的平靜后依然內心依然躁動。
而在諸多內心的困頓與掙扎的背后,是我們內在自我力量發展的受限,是自我同一性危機的延續。

02
自我同一性是由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自己的身份、價值觀、信仰、興趣、目標和角色。
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心理和認知過程,同一性的構建需要我們明確自己是誰,是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價值以及未來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

但對于當代的年輕人來說,這一成長任務往往都沒能在青春期時得以完成,那些關于人際交往、職業、自我價值觀等方面的個體發展議題,往往都處于被擱置的狀態。
我們是被推著長大的,看似已經長大成熟,但內心卻依然還停滯著。
我們按照社會規劃好的路線前進,把自己塑造成被期待的樣子,嚴格戴上人格面具;而內心卻難以感知到快樂,甚至陷入意義危機,因為面具之下一無所有。
關于“我”的經驗太缺乏了,“我要什么”、“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能做些什么”……自我概念從未得到發展,自我也始終處于混亂、停滯的狀態。

角色混亂感依然存在,危機沒有解決,會給我們成年后的各種重要議題的解決帶來負面影響:
1.身份混淆:
難以確定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價值,自己又是處于怎樣的位置。
外界的評價會輕易地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的,所以外界的力量會輕易入侵到我們的內心,那些不看好、嘲笑、輕視,會讓我們一下子跌到塵埃里,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

2.情感波動:
情緒不穩定,有時爬上高峰,有時又跌入低谷。受到打擊的時候,很容易變得消極,變得煩躁,否定、懷疑自己。
混亂的內在和難以應對的外在挑戰,我們經常會感到焦慮、沮喪、憤怒、困惑和挫敗。
3.社交關系問題:
對于社交人際,會讓我們很苦惱。因為自我定位尚未清晰,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和維護健康的社交關系,很難與他人形成和維持長期的親密關系。
常常感到孤獨,想與人靠近,建立起深度的聯結,但又覺得沒有人懂自己,于是選擇推開。

4.價值觀和信仰動搖:
接觸的人、遇到的事情越多,我們的價值觀、信仰也越發動搖,質疑自己一直以來信奉的信念。
為何父母長輩教給我們的道理現在卻沒用了呢?
從小到大我們總聽到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可是現實里我們會發現,努力工作,也漲不了工資;努力學習,也卷不過別人;努力到頭,卻還是成為了新窮人。
“努力就會成功”,成為了蕞大的騙局,那么我們現在還要為什么努力呢?
在我們尚未探索明確自我價值前,我們必然會陷入迷茫中,在一個個顛覆我們認知的事情前感到莫大的無助。

5.不安和焦慮:
被迷茫和不安籠罩著,會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實現個人目標,是否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著,道路的前方又有什么在等待著我們。
有時內心過度的焦慮和彷徨,會讓我們恐懼做出選擇,恐懼未來,看著別人結婚生子事業拼搏,而自己呢?卻有一種停滯感,不知該往哪里去。
尚未成熟、虛弱的自我,面對失業率上升、各種行業內卷、競爭激烈、各種不確定性、日益下沉的外在環境挑戰,缺乏足夠的內在力量,更加感受到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陷入莫名的緊張和焦慮、迷惘與無助中。
外在又卷又亂、內在又空又亂,外在的混亂更加引發內在的混亂。

03
令人欣慰的是特定時期沒有解決的危機,在我們今后的生活中依然有機會去解決。
每一次感到迷茫焦慮的時刻,其實都是我們重新構建自我、正視過去的契機。
也許當下的你正在面臨人生里一些重大的變故,比如失去或更換一份工作,結束一段戀情,開始養育孩子或生病之時;
也許你正站在人生重大的選擇面前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也許你每日被機械化、慣性的忙碌包圍,感到自我正在一點點消解。
.......
當我們內心不自覺地開始發問“我到底是誰?我想要什么?未來的自己會成為怎樣?”時,我們便踏上了尋找自我的路程。
在這個過程我們會感到焦慮、感到迷茫、感到痛苦,但有這些痛苦的陪襯,我們成長的快樂會變得分明。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構建自我同一性,探索自我定義,化解內在的焦慮:
1.自我反思: 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反思自己的目標、興趣和價值觀。
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自己,不反芻過去、焦慮未來,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當下,聚焦在當下的自己,了解自己,思考自己所想、所需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2.接納自身的不完美:
不要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感到過于焦慮。成長和自我發現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不需要完美。

3.探索新機會:
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探索新的興趣和機會,這有助于發現自己的激情和目標。
4.重視心理健康:
注重心理健康,學習應對焦慮和情感波動的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身體鍛煉。
5.咨詢心理專業人士:
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我們探索自己的身份、價值觀和情感,幫助我們在自我探索中前進,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內在會慢慢整合過去那些混亂的、無序的經驗,自我概念不斷完善,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用內在的清晰來抵御外界的混亂,蕞終實現人格的成長。

就如弗洛姆所說:“個人的整個一生不是別的而是自己不斷誕生的過程。”
自我同一性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認知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如果你也經常覺得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往哪里去,困于焦慮中,那么請將每一次因迷茫而帶給你的沮喪,當做是饋贈,一層一層的撥開它,不斷的向自己發問,終究會找到那個自己。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