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個“通氣閥”失靈了,耳朵正在默默“溺水”
張女士(化名)最近的日子過得有些憋悶。2周前感冒后,她的左耳總像被一團棉花堵住,聽人說話像是隔著一層水,電視音量越調越高,連家人的輕聲細語都變得模糊不清。更奇怪的是,耳朵里時不時傳來細微的“噼啪”聲,像是有氣泡在輕輕炸開。
起初她以為只是感冒后遺癥,可癥狀非但沒緩解,反而出現了短暫的耳鳴,聽力也日漸下降。在家人勸說下,帶著重重焦慮,她走進了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外科的診室。

(本圖片為AI生成)
小小咽鼓管,牽動聽力大問題
接診張女士的是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外科主任李莉。為明確病因,李莉為張女士安排了系列專業檢查,很快找到了癥結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功能不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耳悶、聽力模糊、耳內響聲,這些都是典型信號。”李莉解釋,“咽鼓管是連接鼻咽與中耳的‘生命通道’,一旦功能失調,中耳壓力失衡,引發分泌性中耳炎,導致聽力持續下降,極個別甚至影響面神經功能。”
科學訓練重啟“通氣開關”
問題根源找到了,治療也隨即展開。李莉為張女士制定了個性化的康復方案,重點在于恢復咽鼓管的主動開放能力。除了指導她進行捏鼻鼓氣等被動通氣方法外,更核心的是針對性地鍛煉腭帆張肌——這組肌肉是打開咽鼓管的“關鍵引擎”。為此,醫生教她每天做“下頜左右移動訓練”,通過規律的下巴運動鍛煉肌肉功能。
張女士堅持訓練,幾周后便感受到變化:吞咽或打哈欠時,耳內久違的“通氣感”重新出現,悶堵感逐漸消退。一個月后復診,檢查顯示鼓室積液消失,鼓膜標志恢復正常,咽鼓管功能指標也顯著提升。“沒想到不用手術,靠科學鍛煉就把耳朵‘打通’了。”張女士感慨道。
耳朵的“沉默警報”
值得被認真傾聽
像張女士這樣的案例,在日常門診中并不少見。許多人將耳悶、聽力模糊歸為“上火”或疲勞,殊不知可能是咽鼓管這一“小通道”在“鬧情緒”。
在此,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外科主任李莉再次提醒:“咽鼓管雖小,卻是連通鼻咽部與中耳腔、維持中耳健康的關鍵。
一旦出現持續性耳悶堵、聽力‘隔水感’或耳內不明聲響,務必提高警惕,及時到專業耳科就診排查咽鼓管問題。及時識別癥狀、明確診斷,再通過科學、持續的針對性干預,才能守護中耳健康、留住清晰聽力,切莫因忽視這根‘小通道’的故障,讓聽力在不知不覺中受損,甚至誘發更復雜的健康問題。”一次及時地就診,或許就能避免聽力的長期損傷——耳朵的“沉默警報”,值得被認真傾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