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清代自首制度的表達與實踐

《能自恢彉:章太炎思想新論》
張志強、江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江湄教授合著的關于章太炎研究的論文集,不僅對章太炎的“六經皆史”說、民族主義、“齊物”哲學等提出了新的看法,更深刻揭示章太炎思想與學術的當代價值與意義。章太炎區分世界文明,其一為“能自恢彉”者,如中國、印度,即不依賴其他文明而能夠獨立發展,本書以此為書名,意在凸顯章太炎思想及其所闡發的中國思想文化的獨立性。

《〈水經注〉通識》
李曉杰著,中華書局·上海聚珍
本書全面介紹我國“水經”的寫作傳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作者、成書背景、編纂撰寫特點及古今研究小史,結合具體文本分析這一典籍在地理學、歷史學、文獻學、文學和語言學等方面的價值,并輔以傳世文獻、考古資料、古舊地圖、3D復原圖等多種圖像文獻資料,生動再現古代的河流水道體系與人文地理景觀。

《帝國的骨架:先秦、秦漢地緣政治結構變遷大勢》
蕭映朝著,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本書是一部從地緣政治視角解讀先秦、秦漢歷史的作品。作者創造性地提出縱向地軸和橫向地軸的地緣政治概念,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地緣政治分析框架,對西周封建制,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秦并巴蜀、郡縣制、筑長城、南征百越、始皇巡游,楚漢之爭,西漢的郡國制、漢匈戰爭、經略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作了全新解讀。通過深入剖析西周至西漢一千多年間地緣政治結構變遷大勢,考察了秦漢帝國熔鑄成型的過程。

《西漢官吏的選任和遷轉》
黃怡君著,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
本書梳理帝制中國早期官僚人事制度的運作,為中國后世的人事制度提供參照基礎。漢代人才輩出,有才干的基層小吏可晉升至公卿,頗為后世論史者稱道。本書分析官吏經由各種途徑升遷的難易度,以及循不同路徑遷轉的優劣遲速,借此探討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設計,解釋當時如何疏通底層官吏的上升通道。

《“作”者與王權經義的話語形構:漢代〈春秋〉學的詮釋機制研究》
郭西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孔子作《春秋》”這一經學聲明推動了《春秋》在漢代的正典化進程,也引發了一系列豐沛的詮釋和激烈的論辯,使得漢代《春秋》學呈現出經與傳、經與史、經與術等多種維度互動演繹的話語景觀。本書以比較詩學的立場重訪這一充滿張力的歷史劇場,將漢代《春秋》學視作一項宏闊而復雜的話語運動,深入闡析其間的運作機制、詮釋特征與歷史效應,并力圖使其所涉諸種特殊而具體的論題轉化為同猶太教、基督教、古希臘史詩等經典話語傳統具有關聯性、共通性和對話性意義的中觀議題。

《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構:王權視角下皇帝祭祀與祠神敕封的隔絕和整合》
姚明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對古代中國的“公”即“國”“私”即“家”的神圣性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考:從“公”對神圣的塑造到“私”對神圣的分享,詳細闡述了古代中國“家國一體”“家天下”概念背后的公私秩序如何形成以及形成程度的區分依據;尤其指出公私同圣不僅是傳統中國的一大特征,更是中華民族“家國情懷”形成與延續的奠基因素。

《浙東唐詩之路名物遺跡研究》
胡正武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唐朝浙東觀察使所管轄的越臺明等七州地盤為范圍,分類介紹浙東唐詩之路所及山水勝景和人文遺跡的歷史、現狀及其適宜詩路文旅的內容,其中有著名物產的也結合唐詩作品加以介紹。

《明宮彤史:明代宮廷女性》
彭勇、潘岳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按照皇后、妃嬪、公主、女官和下層宮人的等級秩序,圍繞明代宮廷女性制度、女性角色和女性生活等三個方面展開,既分析制度、角色和生活的歷時性特征,又盡可能挖掘它們在明朝277年的因循與變化,在制度梳理中穿插個案分析,力圖多角度揭示明代宮廷女性的社會存在。

《改過自新:清代以來自首制度的表達與實踐》
蔣正陽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
本書是一部以自首制度為討論核心的法律社會史專著,追溯清代至今自首制度的演變軌跡。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和案例生動論述了自首制度的內涵與發展,深入剖析法律條文與制度實際運行,將中華文明獨特的家國一體觀念納入法律史研究。本書打破了傳統與現代自首制度割裂研究的局限,聚焦近代變局與“西法東漸”背景下,自首制度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延續生命力,探討當代自首制度對現代司法思想的吸收和對社會變遷的適應,并通過與韋伯的形式理性法等進行理論對話,揭示制度從傳統“實用道德主義”向現代的演化,為理解中國法律現代化提供了理論與實證參照。

《清代官補圖典》
臧諾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啟微
官補存在于明清兩朝,既是實用的物品,又是美麗絕倫的紡織品,用于表明使用者的政治地位。本書著眼于清朝服飾制度下的官補及其上的各種裝飾。通過對各類官補的分析,作者對清代官補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書圖文并茂,使用了近千幅高清插圖,包含數十件海外公共館的藏品、重要藏家賀祈思(Chris Hall)及作者收藏的官補。

《積弊:清朝的中葉困境與周期感知》
孫明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朝尚未完結,時人何以感知“中葉”氣象?調試弊政的種種構想,何以成了新弊政的濫觴,以致積重難返?嘉道兩朝,承平日久,變局初現,表征之一就是積弊日益凸顯,因循彌漫天下。陶澍、洪亮吉、包世臣、龔自珍、魏源等治理能臣均敏銳地感知到大時代的總體性狀態,并在這種特定的“政治時間”內,反復思索困境的生成機制,希望在制度理念的調試下扭轉局面,但事與愿違。本書講述的,就是清王朝大廈將傾之前政治思想史領域的中葉往事,在種種改變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直面皇帝和經世官僚的焦慮時刻。作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一環,清中期國家內部的種種危機與應對,也相當程度上預示了王朝周期特殊時刻的最終到來。

《觀乎動植:康乾時代的清宮博物繪畫》
王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書以“繼承”“融合”和“傳播”為主題對清宮博物畫進行探討:“漢繪傳承”部分,嘗試探討清宮繪畫對漢民族博物繪畫技法和特色的繼承;“滿風融匯”部分,討論滿洲文化與清宮博物繪畫之間的關系;“寰宇交流”部分,講述傳統漢族博物繪畫在清宮中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同時亦對清宮博物繪畫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進行了考察。

《盜臣:乾隆四十六年欽辦大案紀事》
卜鍵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書講的是乾隆朝的一樁貪腐大案。由原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發端,牽涉一眾盜臣、貪臣,論斬論絞,革職抄家,乾隆帝皆予窮治。在雷霆手段的背后,亦有一段君臣情感史。作者試圖從浩瀚的檔案文獻中認知帝制時期最后的盛世,其衰敗從何而生。

《自由鳥與蝸牛》
王傳著,上海三聯書店
史祿國是享譽世界的俄國人類學家,國際公認的通古斯研究權威。他在中國度過了自己學術生命最成熟、最旺盛的17年,一生中絕大部分著作在中國出版,對中國早期人類學界的影響深遠,貢獻卓著。本書在廣泛搜集、整理史氏在華活動資料的基礎之上,詳細梳理、研究史氏在華期間的學術研究,以及他與傅斯年、顧頡剛、費孝通、蘇柯仁等中外知名學人的交游活動,深入探討史氏與中國學界的交往,客觀評介其人類學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研究的學術貢獻,進而觀察并剖析人類學在初入中國時所面臨的各方不同態度及其發展境遇。

《“筆”路藍縷:中國民族鉛筆制造業史話》
徐鳴著,上海大學出版社
本書講述滿懷“實業救國”理想的吳羹梅等企業家們,演繹了“中華牌走遍世界、長城牌固守國門、飛機牌實業救國、鼎牌自強不息”的中國鉛筆行業創業史。本書采取紀實加科普的寫作方式,描繪了中國鉛筆制造工業的概貌,也為上海制造工業史留下一筆豐富的史料。

《舊日煙火》
唐浩明著,岳麓書社
本書是唐浩明先生所著的一部全新讀史隨筆集,分為三卷,卷一重點介紹了曾國藩及其密切相關的人物,探討了這些人物對湖南乃至中國歷史的重大影響;卷二則集中討論了湖湘文化,從屈原到陶澍,從湘軍到湖湘理學,展示了湖湘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對近代湖南發展的推動作用;卷三則收錄了作者對歷史小說創作的思考與實踐。

《簫韶記勝:中國音樂的法、理、情》
龔鵬程著,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舜樂《簫韶》,孔圣知味,溯之古音,乃見雍和。經西學東漸,中國古典音樂已漸散佚。譜在音缺,器存韻亡。無怪乎作者要發問:堂堂自立于寰宇之間,我們還有什么路可走?作者以中西比較之法、禮失求野之姿,搜繹、探尋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理論、手法、技藝、譜記、應用與文化,尤重音樂實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