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文化講座|數字時代的人類消失術

北京|智能革命與人類未來——劉永謀著《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命運》分享會
時間:10月31日(周五)14:00
地點:海淀區吳家場路31號壹等書房
主講人:劉永謀(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哲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已超越純技術范疇,正與哲學、法律、倫理等人文社科深度交織,共同塑造人類的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新著《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命運》運用跨學科視角,以通俗的語言系統解析智能革命的趨勢與影響,聚焦于智人自我改造、AI養老與機器情感、機器人勞動與人類失業、AI科研與后真相、人類道德變遷、AI技術治理等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議題。10月31日下午,劉永謀教授將與大家暢談“智能革命與人類未來”。

北京|菊石化石中的地球往事
時間:11月1日(周六)14:00
地點:昌平區西三旗建材城路87號2號樓三旗悅讀空間一層
主講人:物澤(化石愛好者)
從三疊紀晚期菊石躲過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到侏羅紀成為海洋里的“優勢物種”,再到白堊紀末期與恐龍一同消失。菊石,是地球億萬年歷史的“縮影”—— 它藏著比人類文明漫長千百倍的故事,也藏著生命與地球共生的智慧。11月1日下午,來三旗悅讀空間與國內化石愛好者物澤老師一起在美麗的菊石中探索地球往事。

北京|科技時代的中國芯片故事
時間:11月1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黃國輝(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主任、作家)、姜肖(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評論家)、劉詩宇(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副研究員、評論家)、秦北(作家)
長篇小說《掌心》的故事起步于中關村,主人公任大任在半導體行業呼喚自主可控的創“芯”力量之際,毅然走出舒適圈,縱身商海,創辦了對標國際芯片巨頭的“專精特新”企業。11月1日下午,我們將邀請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主任、作家黃國輝,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青年評論家姜肖,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副研究員、青年評論家劉詩宇,與《掌心》作者秦北,共同做客SKP,分享這部中國芯片故事的創作之路。

北京|天外之石:隕石中的秘密
時間:11月1日(周六)16:00
地點:昌平區西三旗建材城路87號2號樓三旗悅讀空間一層
主講人:趙研(隕石獵人、攝影師)
你是否曾抬頭仰望星空時好奇:那些劃過夜空的流星,墜落到地球后會變成什么?它們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來自宇宙的 “信使”—— 隕石。一塊拳頭大的隕石,可能誕生于46億年前的太陽系初期;一道不起眼的熔殼紋路,或許記錄著它穿越大氣層時的“驚心動魄”;甚至它內部的微小顆粒,都可能藏著生命起源的線索。如果你好奇“隕石如何從宇宙抵達地球”,想知道“一塊普通的石頭怎么判斷是不是隕石”,或是渴望近距離觀察真實隕石、傾聽它背后的宇宙故事。那么,11月1日下午,就來三旗悅讀空間與國際隕石獵人趙研老師一起,探究隕石和它背后的故事吧!

北京|在碎片中重探秦史真相——《刺秦》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華威橋館)A座報告廳
嘉賓:李開元(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宋晨希(媒體人、書評人)
一把匕首的寒光,如何照亮了歷史的岔路?它既是一次孤注一擲的刺殺,也是解讀秦朝興亡的密碼;它不僅關乎刺客的悲歌,更牽動著帝國未來的走向。在《史記》的宏大敘事與考古的細微碎片之間,我們能否拼湊出“刺秦”事件的另一種真相?11月2日下午,我們特邀著名秦漢史學者、《刺秦》作者李開元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共話“在碎片中重探秦史真相”。資深媒體人宋晨希將主持本次對談,他將與兩位學者一道,帶領我們化身歷史偵探,從荊軻刺秦的驚心一刻,延伸到《諫逐客書》的深意,共同解碼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迷局。

北京|從前有座橋——《傳奇與絕技:木拱橋里的中國營造智慧》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A座B1中信書店
嘉賓:劉妍(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建筑歷史學者)、阿謬(紀錄片導演)、金逸堃(紀錄片導演)
從《清明上河圖》的無腳飛橋,到歐洲天才的構想,再到閩浙深山的驚世絕技——“編木成拱”的智慧,為何能在世界多地萌芽,卻唯獨在中國生根發芽,淬煉成一項跨越千年的營造傳奇?11月2日下午,我們特別邀請到《傳奇與絕技:木拱橋里的中國營造智慧》作者劉妍,與備受喜愛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導演團隊相遇,展開一場關于傳承、技藝與文明的對談。

北京|我們內心的孤獨與愛欲——邵棟《不上鎖的人》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9:00
地點:西城區廊房頭條13號院北京坊東區E11樓PAGEONE書店
嘉賓:趙稀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邵棟(作家)、吳呈杰(媒體人、播客主播)
青年作家邵棟的最新小說集《不上鎖的人》,聚焦于當代人無法擺脫的身份焦慮和邊緣體驗,其中對當下年輕人的狀態有著切膚而精準的捕捉與描摹。11月2日,邵棟將做客PAGEONE北京坊店,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媒體人、《除你武器》播客主播吳呈杰一道,聊一聊《不上鎖的人》中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聊一聊我們內心的孤獨體驗以及被遮蔽的情感世界。

北京|人工智能在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中的應用
時間:11月4日(周二)16:00-18:00
地點:海淀區雙清路30號清華大學文科圖書館東南四層會議室
主講人:Marieke Meelen(英國劍橋大學現代與中世紀語言及語言學學院歷史語言學副教授)
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經歷了深刻的轉型。這一變革不僅源于計算軟硬件的進步,更關鍵的是,計算語言學家利用神經網絡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取得突破,解決了從天體物理學到醫學等諸多科學領域中的大規模模式識別難題。在本次講座中,Meelen教授將闡述這些新興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如何同樣能為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中的復雜問題提供解答。

北京|“經典”與“當下”的對話——“人文經典文庫(第一、二輯)”新書發布會
時間:11月4日(周二)19:00-21:00
地點:西城區西四南大街26號紅樓公共藏書樓
嘉賓: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洱(作家、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教授)、文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天翼(作家)
2025年7月和10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連續推出了“人文經典文庫”第一輯(30種)和第二輯(30種),書目包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為了將這套體現閱讀新趨勢的優質叢書更好地分享給廣大讀者,我們將在11月4日舉辦“‘經典’與‘當下’的對話 ——‘人文經典文庫(第一、二輯)’新書發布會”,邀請著名學者、作家、讀書博主等,就“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在當代生活中的意義、名著與“輕閱讀”趨勢融合的重要性等話題進行充分的交流,探尋經典閱讀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女性書寫,阿根廷或全世界
時間:10月31日(周五)14:00-16:00
地點:虹口區武進路455號巴金圖書館二樓四廳圖書閱覽室
嘉賓:安赫拉·普拉德利(作家)、于漫(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魔幻現實主義為標志的拉美文學繁榮發展,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巴勃羅·聶魯達、胡里奧·科塔薩爾等作家與詩人的作品蜚聲世界,也深刻影響了同時代中國作家的創作軌跡。半個世紀以來,中拉文學之間的互鑒與對話從未中斷。如今,在曾被阿根廷文學巨匠博爾赫斯比作“天堂模樣”的圖書館中,來自地球兩端的女性作家與學者將匯聚一堂,圍繞拉美文學的精神遺產與當代女性書寫展開一場深度對談。

上海|翻譯甘苦談,主要是苦
時間:10月3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3樓融書房
嘉賓:陸大鵬(界史研究者、譯者)、包慧怡(作家、譯者、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
翻譯,是閱讀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它無處不在,卻又刻意隱形。而今天,我們要把兩位頂級譯者從幕后請到臺前,專門來聊這份工作中那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心酸血淚!10月31日晚,知名譯者、《翻譯的樂趣》作者陸大鵬和作家、學者、譯者、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將做客陸家嘴讀書會。兩位老師將拋開“翻譯家”的光環,聊聊譯者們真正的辛酸與無奈:從AI帶來的失業焦慮,到面對讀者批評的自我懷疑;從處理文化專有詞的“絞盡腦汁”,到Deadline逼近時的“深夜崩潰”。在這里,翻譯的“苦”將被大吐特吐,但或許,正是這些“苦”,反釀出了最終那一絲純粹的“樂”。

上海|《楚辭》:中國第一部具浪漫風格的詩歌總集
時間:11月1日(周六)9: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徐志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楚辭》是中國先秦時期的文學典籍之一,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之后,產生于戰國時代的具有濃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詩歌總集。它承繼了《詩經》的余緒,融合了南方楚地文化特色,是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創作的獨創一體、別具一格的有濃烈浪漫風格的詩歌。本次講座,擬對《楚辭》作簡明扼要的系統介紹和評述,以幫助聽眾整體地把握和理解這部先秦典籍的內容精義和藝術特色。

上海|我們如何想象城市?——湯因比的《命運之城》
時間:11月1日(周六)14: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7樓閱讀推廣區上海圖書館東館
嘉賓:陳恒(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教授)、張松(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
我們腳步所及,不過是城市的一角。每一座城,都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想象的共同體”。我們建造了城市,城市也在無形中改變著我們。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想象城市?想象是雙向的:既指向過去,通過文字觸摸那些消逝的偉大城市;也指向未來,思考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城市,人與城應該建立何種關系。歷史學家湯因比主編的《命運之城》或許能給我們啟示。11月1日下午,《命運之城》譯者、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陳恒,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將在“城市罐頭”主播YAO的主持串聯下,共話人與城的相互成就——無論是伯利克里與雅典的共生,還是普通人與巨型城市的羈絆。

上海|數字時代的人類消失術——姬中憲《穿西裝的椅子》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1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姬中憲(作家、華東政法大學教師)、崔欣(《上海文學》執行主編)、劉長庚(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教師)
在算法編織的密網中,如何安放現代人的孤獨與無力?2025年8月,姬中憲的小說集《穿西裝的椅子》推出,以23個短篇故事聚焦被物質和科技異化的身心、被算法忽略的emo以及被社交規則壓垮的隱秘欲望,捕捉當代生活中那些欲哭無淚、欲笑無聲的瞬間。 11月1日下午,我們舉行《穿西裝的椅子》讀者見面會,邀請你和作者、嘉賓一起,將荒誕放入櫥窗,將虛無裝扮成馬戲團的小丑,在嬉笑和賞玩中完成一場自我療愈。

上海|偉大的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
時間:11月1日(周六)18:30-20:30
地點:楊浦區偉德路51號悅悅書店
主講人: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作家)
系列講座“偉大的詩人”每期認識一位詩人。11月1日,包慧怡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世界。丁尼生的詩作深深影響了眾多拉斐爾前派畫家,與諸多拉斐爾前派名畫以及工藝美術運動代表作品形成視覺和文本的共振,本講也是一次穿越19世紀下半葉直至世紀末的英國藝術史巡游。

上海|坐功與長考——《紅樓夢》的“無悟”之境
時間:11月1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徐皓峰(導演、作家)、芮乃偉(圍棋職業九段)、江鑄久(圍棋職業九段)
人世是假象,何處尋真相?在《紅樓夢》的繁華與悲涼背后,曹雪芹究竟為我們布下了一個怎樣的“無悟”之局?11月1日晚,我們邀請到導演、作家徐皓峰,攜其新作《通靈寶玉與玫瑰花蕾——<紅樓夢>中的導演課》,與世界首位女子九段芮乃偉,圍棋職業九段、青少兒圍棋教育家江鑄久先生,展開深度對談。

上海|古典文化的復興與再想象——從吳文化到江南意象
時間:11月1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羅依爾(獨立策展人、跨文化研究者)
11月1日,我們邀請羅依爾老師給大家帶來主題講座“古典文化的復興與再想象——從吳文化到江南意象”。講座將回顧古今中外的復古風潮,并以文博愛好者的角度為大家訴說:追求古典能在今天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治愈和啟示。

上海|尺牘素書——河西漢簡書信講述的邊塞故事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肖從禮(甘肅簡牘博物館研究館員)
書信是人們表達情感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兩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河西邊塞戍邊將士們用簡牘寫信。信中為我們了解邊塞生活和精神情感,人際交往提供了最真實的記錄。11月2日,甘肅簡牘博物館研究館員肖從禮,將做客上海古籍書店,以甘肅簡牘博物館所編《尺牘素書》《長毋相忘》兩部著作為對象,深入解讀館藏居延、肩水金關、懸泉置遺址等地出土的漢代簡牘,帶領聽眾感受中華文化傳承的深厚底蘊與文字力量。

上海|萬物有信,科學有據:解碼中國七十二物候的生態智慧——《萬物有信》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研討室7-03
嘉賓:李蔚(自然教育推廣人、自然科普作家)、郭光普(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朱鵬揚(City ESG研究院院長、上海氣候周戰略與設計中心執行總干事)
《萬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國時序》一書中,作者李蔚從《詩經》《禮記》等浩瀚典籍中梳理文化源流,又以現代生態學視角解讀每一候的科學內涵。11月2日下午,《萬物有信》作者、自然教育推廣人、自然科普作家李蔚將攜手生態學博士、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郭光普,經濟學博士、City ESG研究院院長、上海氣候周戰略與設計中心執行總干事朱鵬揚,做客上海圖書館東館,從物候的傳統與當下出發,圍繞當代人所棲居的生態,展開一場跨學科的分享與對話。

上海|技術與人文的共生:跨文化語境中的AI美學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
地點:黃浦區威海路48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5F多媒體室
嘉賓:吳冠軍(華東師范大學奇點研究院院長、教授)、嚴鋒(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正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的“提視造境:國際人工智能文獻展”,通過一系列跨越詩歌視覺、AI交響樂、漢字藝術、影像裝置、行為表演、觀念藝術、動態裝置等多種形式的前沿藝術實踐,呈現了技術與人文交匯的多重可能,更以人文主義的溫度勾勒出時代的美學新范式。11月2日,我們邀請到復旦大學嚴鋒教授與華東師范大學吳冠軍教授——兩位在當代技術哲學、文化研究與媒介理論領域深有建樹的學者,展開一場富有前瞻性的深度對談。

上海|閱讀地圖:整本書閱讀中的思維養成,漫話“整”與“散”——魯迅《朝花夕拾》的讀與教
時間:11月2日(周日)14:00-15:30
地點:徐匯區龍騰大道2600號西岸美術館B1放映室
主講人:倪文尖(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整本書閱讀并不等同于名著導讀。初中語文統編版教材“名著導讀”的內容改作“整本書閱讀”,體現了新時代文學教育的什么變化?整本書閱讀該如何處理“精讀”與“泛讀”,“整”與“散”的辯證關系?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整本書閱讀精講精練”叢書,正是基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應運而生。11月2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知名學者倪文尖教授將以魯迅的《朝花夕拾》為中心,給廣大讀者帶來具體有趣的叢書“使用說明”,也與聽眾們一起直面難點與痛點,為教學一線真正展開整本書的閱讀而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上海|彝倫攸敘:前哲學時代的秩序主題與精神
時間:11月4日(周二)15:00-17:00
地點: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逸夫樓一樓報告廳
主講人:王博(北京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人生在世的實質,是人生活在這種或那種秩序之中。不同的秩序意味著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生存。這讓秩序問題成為世界各大文明共同的主題,圍繞著秩序問題的思考,上帝、存在、天道等代表不同秩序精神的字眼浮現出來,也影響和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發展方向。簡單地說,秩序是根據一定的原則對差異和變化的世界進行的穩定組織,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事物、位置、關系、命名和價值成為其中最關鍵的要素。就中國的情形而言,前哲學時代的秩序精神,在歷史轉折處成為哲學時代秩序思考和分化的知識與思想基礎,圍繞著對秩序之本的追問,哲學時代一方面發展出儒家、道家、法家等追求不同秩序精神的多元哲學傳統,另一方面卻不脫離天人相即相通的一般結構。中國哲學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和范疇,如道、理、氣、太極、天、心、性都呈現出明顯的秩序內涵,承擔著為現實世界提供秩序精神的重任。中國哲學的整體形態是秩序哲學,其形上學的部分,可以稱之為秩序形上學。中國當代哲學杰出學者系列講座,北京大學的王博教授將帶來“秩序問題視野下的中國哲學”系列五講,此為第一講。

上海|一個人的絲路史詩:《絲路新疆》分享暨讀者見面會
時間:11月5日(周三)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丁和(攝影家、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丁和的新書 《絲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出版。這本書是丁和跨越20年的腳步丈量,他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串聯起千年時空,全景式展現了新疆的歷史遺存與藝術瑰寶,構建訪古探今的新疆人文之旅,立體呈現絲路文明樞紐的自然與人文景觀。11月5日下午,我們邀請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絲路新疆》作者丁和,與讀者分享他的新疆行攝之路及其新書。他將從影像與史學的視角,為讀者講述新疆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命題——守護文明基因,并與讀者探討新時代邊疆文化遺產保護范式的創新探索——用鏡頭守護歷史,以光影鑄牢認同,這正是這一代文保人的終極使命。

上海|描摹人生:瑞·蒙克談傳記寫作
時間:11月6日(周四)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7樓閱讀推廣區上海圖書館東館
主講人:瑞·蒙克(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哲學專業榮休教授)
什么是優秀的傳記作品?為何要閱讀優秀的傳記?天才為何成為天才?思想如何改變世界?作為《維特根斯坦傳》《羅素傳》《奧本海默傳》的作者,他以生動、豐富的筆觸,為我們揭示了三位杰出人物的傳奇人生與內心世界。11月6日晚,他將親臨上海圖書館東館,獨家揭秘如何研究與描摹這些復雜而偉大的人生。

南京|詩畫里夜游的魚——丁捷《時間投下的誘餌》秋日分享會
時間:11月1日(周六)15:00-17:00
地點:秦淮區王府大街29號JLC金陵中環西區L5方所
嘉賓:丁捷(作家)、何同彬(評論家、《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葉子(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副教授)
《時間投下的誘餌》是作家丁捷的新作,作為其首部繪畫詩歌融合作品,仍以游離不定、變化多端的形式表達物象,是一種活性了的心靈馳騁。11月1日,我們邀請丁捷以及嘉賓葉子、何同彬到方所南京店,與大家一起感受詩性世界里的未來主義色調。

成都|從三星堆到瑪雅——文明對話與全球新商路
時間:10月3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高新區天府大道北段2001號SKP購物中心二樓SKP RENDEZ-VOUS
嘉賓:孫心悅(鯨緯咨詢創始人及 CEO)、程宇希(廣漢市三星堆古蜀文化協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專委會主任、三星堆推介大使)
從三星堆到瑪雅神廟,兩個遙遠的文明,正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再度相遇。一位是行走于拉美的全球出海戰略家、《決勝出海》作者孫心悅;另一位是穿越文明的使者、三星堆古蜀文化協會推介大使程宇希老師。她們都在探尋同一個問題:文明,如何塑造商業?商業,又如何成為文明的延續?10月31日晚,我們特邀孫心悅與三星堆推介大使程宇希做客成都SKP。這是一場文明與商業的共鳴之夜,一場關于文明、文化與商業的對談,即將拉開序幕。

長沙|譚嗣同的長沙坐標:《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6:00-18:00
地點:開福區建湘北路270號止間書店·活動大廳
主講人:彭曉玲(作家)
11月2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彭曉玲將攜新書《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做客止間書店·中西餐(建湘路店),與我們共同追尋譚嗣同在長沙留下的足跡,于城市的坐標中,重逢那個不朽的靈魂。

西安|朋友,即將到站的是開往前蘇聯的零號列車——《零號列車》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1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蓮湖區星火路22號老城根G-park商業街區1F方所·設計力實驗室
主講人:顏寬(首都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這是一部印象之外的當代俄羅斯小說,如同卡夫卡永恒徘徊的K,貝克特永恒等待的戈多,堂多米諾在永遠走不出的循環之中迷惘、追問、活著。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堂多米諾,在日常生活機械化的規律與秩序中,我們精確地恪守著時刻表,卻更深地被時刻表所捆綁和決定。封面下方堂多米諾的俄文名Дон Домино,形狀也像一節蒸汽機車,它呼嘯而過,帶著人們的疑問消逝在時間深處。11月1日下午來西安方所,聽譯者、首都師范大學講師顏寬為我們講述小說如何將歷史容納于微型寓言之中,以及更多關于當代俄羅斯文學和前蘇聯記憶的問題。

西安|從烏拉爾山到天山,他喝掉了他的地球——《地理學家喝掉了他的地球》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日(周日)15:00-17:00
地點:蓮湖區星火路22號老城根G-park商業街區1F方所·設計力實驗室
主講人:吳韃靼(譯者)
伊萬諾夫的現象級暢銷書《地理學家喝掉了他的地球》講述了失意的中年男人斯魯什金在故鄉小城彼爾姆當上中學地理老師到最終被辭退期間的一系列遭遇。這是一部被俄羅斯媒體譽為“后蘇聯時代的俄羅斯生活編年史”的小說,在它“硬核本核”的自嘲式筆調里,你會看到一地雞毛的生活、亂七八糟的課堂、另類的愛情故事與驚心動魄的戶外探險,最終,你會發現自己走進的是社會轉型期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迷茫掙扎而詩意豐富的心靈世界。本書中文版由俄語譯者吳韃靼翻譯,11月2日,我們邀請到吳韃靼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他在新疆翻譯這本小說時的感觸。
附:線上活動預告

《魯迅全集》注釋的生產
時間:10月3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騰訊會議(ID:485497489)
主講人:黃海飛(對外經貿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魯迅全集》注釋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們對魯迅與現當代文學史的理解,由此討論《魯迅全集》注釋的生產自有其意義與價值。本講座擬從《魯迅全集》的版本入手,講述《魯迅全集》編輯團隊的創建與流變,《魯迅全集》注釋從初稿到定稿的流程,并結合具體案例,闡釋注釋生產過程中諸種因素之糾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