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魯迅也愛喝咖啡?上海這家博物館挖出很多咖啡史料
咖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上海,遍及街頭巷尾,深入城市肌理,溫暖生活。然而它作為舶來品經歷了怎樣全球傳播的過程?每天又有多少故事在上海的咖啡館上演?
澎湃新聞獲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原創特展“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于10月30日對外展出,重點講述了咖啡在上海的百年發展史,包括魯迅、張愛玲等與咖啡的淵源等,這一展覽配合著上歷博庭院廣場“第五屆廣場咖啡嘉年華”的舉辦,也讓展廳內外滿溢咖啡的醇香。

民國時期皇家道爾頓陶瓷咖啡飲具

“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將通過181件與咖啡相關的國內外展品,帶領觀眾回溯咖啡的全球傳播史,聚焦咖啡與上海城市記憶的聯結、與本地生活的相融相生。據此次展覽內容策劃、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城市史研究部孫曉芝介紹,“在上海,咖啡最初以‘咳嗽藥水’的姿態現身,并出現在文人筆下,漸漸融入市井生活,塑造了都市生活的節奏與情感?!?/p>
“第五屆廣場咖啡嘉年華”
全球咖啡館文化掠影
咖啡樹原產于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地區,后傳到今天的也門一帶,飲用咖啡的習慣逐漸風靡伊斯蘭國家。從16世紀開始,咖啡經過土耳其傳入歐洲,又隨著航行者探索的腳步傳播到美洲與亞洲,在全球多地生根發芽。隨著咖啡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咖啡館的出現成為社會活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空間,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咖啡館。
孫曉芝在導覽中介紹,展覽遴選了歷史上的奧斯曼伊斯坦布爾、法國巴黎、中國上海和新加坡等四個地區作為剖面呈現咖啡在傳播過程中生發于不同區域的咖啡館文化。

展覽現場
1554年,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館在伊斯坦布爾誕生。很快,咖啡館遍布伊斯坦布爾的街區,享用咖啡不再受到限制。奧斯曼時期的咖啡館不僅消費低廉,還提供了多種文化活動,比如說書、皮影戲。因此咖啡館也充當了開啟民智的文化教育場所。

展覽現場 咖啡研磨機(近代)
1675年巴黎首家咖啡館普羅可布誕生。在這里,盧梭、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交流討論,成就了一道文化沙龍風景。巴黎的咖啡館儼然成為文藝的發散地,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們在此聚集,他們在咖啡館構思、創作文藝作品,同時咖啡館也頻頻進入他們的筆下,成為他們寫作與入畫的重要題材。

巴黎的咖啡館儼然成為文藝的發散地
巴爾扎克靠咖啡的支撐完成了巨作《人間喜劇》?!皫缀趺刻?,他不是去伏爾泰咖啡館,便是去法蘭西劇院附近的密涅瓦咖啡館與他的伙伴們相聚。”

薩特和波伏娃曾在法國花神咖啡館
薩特和波伏娃曾在法國花神咖啡館里度過了四年的時光?!八_特曾說,你們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我們已經把花神咖啡館當成我們的家了。”
畫作《喝咖啡的女人》、《拿著咖啡壺的女人》等成為世界名作,被全球知名博物館收藏。

描繪法國巴黎圣母院附近咖啡館的畫作
在上海,魯迅、田漢、程蝶衣、張愛玲等人也愛咖啡,咖啡館不僅是左聯的重要籌備地,魯迅還是咖啡館中的“文學導師”;詞人陳蝶衣將編輯室遷入大中華咖啡館;張愛玲常光顧“凱司令”。

洋咖啡制作藝術街頭涂鴉
新加坡的咖啡文化則呈現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由海南華人移民群體經營的咖啡店沿襲茶館習慣稱客人為“茶客”,新加坡人稱咖啡為“Kopi”,融合多地方言發音。咖啡的制作也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性。
從“咳嗽藥水”到遍布城市肌理
對上??Х任幕墓蠢帐钦褂[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展覽講述了咖啡在上海的百年發展史。
咖啡文化很早就在上海生了根。上海開埠次年,咖啡即進入市場,需拍賣購得。

展覽現場 19世紀鄔達克家族遺存銅壺

民國上海“Zee Sung”制西式特大號銀咖啡壺、茶壺
“開埠前,中國本土最早對咖啡的記載中稱咖啡為‘黑酒’。1853年,英租界花園弄(今南京東路)的老德記藥房出售咖啡。而喝過咖啡的上海人往往難以接受咖啡的苦味,將其稱為‘咳嗽藥水’。”孫曉芝說。
作為舶來品,咖啡迅速成為滬上都市時尚,與傳統生活習慣碰撞出上海獨特的摩登風情。晚清畫報、商業廣告、漫畫、文學作品、街頭巷尾都出現咖啡的身影。

近代靜安咖啡館廣告
中國的咖啡店,最初是為19世紀中期那些滿懷鄉愁的水手而設,大都由外國人經營。上海開埠之初的咖啡館出現于外國人在滬開設的旅館,咖啡只是作為吃西餐后的飲料。繁榮的都市文化造就了象征現代生活方式的咖啡館的涌現。電影院亦多設“附屬咖啡室”,供早到觀眾歇息、解悶。散場后,人們常前往咖啡館,享受冷氣與音樂。

CPC 咖啡罐頭
1935年,張寶存在上海創立首家華人咖啡行“德勝”,商標“C.P.C.”,而后成為幾代上海人記憶中的“上??Х瑞^”,作家任溶溶自稱咖啡迷,曾記每日上班前至“上咖”飲咖。

上海牌咖啡罐頭
20世紀80年代速溶咖啡進入中國市場,人們品嘗咖啡,也有著對新鮮生活的渴望。如今的咖啡萃取方式更加多樣,風味也更加多元,它不僅是一杯飲料,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生活方式,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為上海這座全球城市注入無限活力。
魯迅、張愛玲等人也愛咖啡
就像巴黎的咖啡館曾是法國乃至歐洲文藝的發散地,作為上海咖啡文化的一個剖面,上海的咖啡館與文化人士也緊密相連,成為匯聚智慧與想象的熔爐。展覽中也呈現了上海一眾文化名人的咖啡情結。

展覽現場
比如猶太人所開“公啡”咖啡館,是左聯重要籌備地。魯迅、馮雪峰、夏衍等曾在此討論綱領。魯迅雖有名言“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實則常飲咖啡。其日記多次記載與友人在多家店“飲加非(加菲)”。魯迅亦是咖啡館中的文學導師。1934年,蕭軍、蕭紅抵滬后,魯迅在內山書店初見,隨即帶至咖啡館長談其小說稿《八月的鄉村》《生死場》。1933年,魯迅通過便條約茅盾于“白俄咖啡館”會晤神秘來客。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 著
20世紀40年代,詞人陳蝶衣主持上海大中華咖啡館,女侍、樂隊、餐飲籌備皆親力親為。滬上名歌手于此獻藝,陳因此獲“歌女大班”稱號。陳蝶衣時任《春秋》《海報》主編,還將編輯室遷入大中華咖啡館。因座上客多為文藝界人士,特辟專欄“咖啡座談”。

《萬象》創刊號 1941年 責任人 陳蝶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凱司令以價廉物美的飲料西點聞名,尤以栗子蛋糕聞名。彼時張愛玲常光顧,她在《色戒》中提及該店,在《半生緣》里提到“凱司令栗子粉蛋糕”,在《雙聲》中詳記與友人在咖啡館點奶油蛋糕配額外奶油、熱巧克力加雙份奶油的場景。也因她的文字,海派西點廣為人知。
“魯迅、田漢、陳蝶衣、張愛玲等眾多名人與咖啡館的故事,映照了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精神狀態?!睂O曉芝說。

“第五屆廣場咖啡嘉年華”
走出展廳,上歷博庭院廣場,已經持續舉辦了五屆的“廣場咖啡嘉年華”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辦,吸引了中外觀眾、游客和本地市民駐足,咖啡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在此交匯,也從小資情調走向市井的煙火。
據館方介紹,上歷博還和Nespresso、曹鵬公益基金會合作公益項目,以回收咖啡渣為原料制作環保長椅,并在椅背部分用自閉癥兒童畫作點綴,旨在推廣環保理念的同時讓孩子們用畫筆與這座城市、這個世界對話。目前,公益長椅已亮相永源路,并將在未來陸續出現在上海各區,為城市公共空間增添一抹亮色。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
展覽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西樓一樓
展覽時間:10月30日——2026年3月1日
“第五屆廣場咖啡嘉年華”持續至11月2日
展覽無需預約,免費參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