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食堂:如何放得下“暖心的飯桌”
“家書工作室”新推出“家小書公益傳播”欄目。在這里我們不僅關注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也希望以青年視角尋找問題的解法。
本期專欄聚焦“社區食堂”它能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嗎?請看“家小書公益傳播”第一篇作品——
采訪|李卓然 袁憶如 黃圣依 劉茗函 李陽洋
文字|劉茗函 袁憶如
視頻|黃圣依 汪韶梵
責編|蔡梓妍
指導老師|王辰瑤
傳播策劃|溫竹青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家書工作室”。

能仁里社區要開一家社區食堂,名叫“慢時光”。這個消息在居民們中迅速傳開,開業第一天,許多老人便相約著去吃一頓家門口的熱乎飯。
除了李叔。他是一位雙目失明的退伍老兵。雖然志愿者可以幫他打飯送上門,但他偏不,強烈要求自己去食堂吃飯,因為吃飯的“大事兒”,他已經杵著盲杖多次向社區討個解決方案了。
怎么去?社區工作人員陪著李叔走到食堂,將他的用餐需求轉告給社區食堂負責人。
從此以后,每天中午十一點,一聽到李叔的盲杖敲響食堂前的地磚,工作人員就會來接他、給他介紹菜品,打好飯菜后帶他坐到用餐位置。
細心打動了李叔。這個有些固執的老頭兒一改往日態度,在順利用餐的第一天就打來了感謝電話。
“有的時候人家講是為了老年人吃飯方便,所以才做社區食堂”,能仁里社區食堂負責人感慨道,以前覺得這么說是“空話、套話”,但真的做了這些事情,“人家還是真的能感受到。”
除了李叔之外,還有無數老年人也面臨著“子女工作忙,自身行動不便,做飯吃飯難”的問題。
社區食堂,能成為解決老年居民“吃飯難”這一問題的鑰匙嗎?
家小書調研了南京兩家有代表性的社區食堂(能仁慢時光食堂和熊貓食堂),在社區食堂吃飯、和吃飯的老人們聊天,也采訪了不同社區食堂的負責人。

“能仁·慢時光”社區食堂

老年人為何需要社區食堂?
為什么年輕人可以點外賣,老年人卻需要社區食堂?
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困難、外賣價格較高、菜品重油不健康等等。但其實不止于此,年輕人可能更容易享受忙碌后的“一人食”,老人們卻普遍害怕一個人“吃得冷清”。社區食堂不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更是他們緩解孤獨感的公共空間。
“我們的食堂跟外面的(餐廳)不一樣,吃飯只是最基礎的,我們還有人文關懷。”能仁里社區食堂負責人李媛媛向家小書介紹。周邊老人都是社區食堂的服務對象,通過跟社區聯動,現在各類居民大小活動都會在食堂舉辦。雨花街道網格員趙培向我們預告了社區計劃在食堂舉辦的做重陽糕的活動。
位于清溪路4號的“熊貓餐廳”也是一家社區食堂。我們在門外看到,一位略顯“不修邊幅”的爺爺拄著木棍徘徊許久,終于走進食堂,坐在了離門口最近的位置上。點好的飯菜還沒吃,他就從包里掏出了幾張宣紙,向工作人員講起了他的毛筆字作品。盡管口齒不清,但家小書們還是能聽出這位爺爺的激動與歡喜。
如果不走進老齡化社區,我們不會想到,社區食堂不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也是一個緩解孤獨的社交空間。在這里,鄰里三五句寒暄,搭配著餐具碰撞的叮當聲,就是老人們期待的“煙火氣”。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吃飯”這件事,重新帶有了溫度。

能仁里社區食堂助老餐補標準

讓老人滿意,不容易
社區食堂的午餐高峰在11點到12點,點餐打飯的隊伍一直排得長長的。不少老人還要把飯菜帶回家,有些是因為家中的老伴行動不便,一個人打兩個人的飯帶回家吃;有些想著把飯菜打包,中午吃不完還能留到晚上再吃。
如此一來,老人們對菜品的選擇更加講究,不僅注重葷素搭配,也看重有沒有粗糧和湯品。家小書觀察到,兩個社區的老人們都偏愛清淡的蔬菜和細軟的魚肉。社區食堂都會根據老人們的需求與反饋,定期更換菜品。不過還是眾口難調,我們在現場聽到老人念叨“好久沒吃梅干菜扣肉了”。社區食堂回應說,考慮到飲食健康(梅干菜扣肉偏油),只能偶爾少量供應,難免讓部分老人失望。
比起菜品,價格更是老人們點餐時的敏感點。餐盤里的菜量多少、品類搭配,都藏著他們對性價比的考量。選一份“小葷”木耳炒肉片,再搭配兩道時令蔬菜,16塊錢就能吃得有葷有素。

能仁里社區食堂菜品
現場,我們也聽到有老人抱怨“價格貴”,“五十塊錢啊不便宜,就四個菜”。雖然其中有“糖醋排骨”這樣的硬菜,但對習慣了精打細算的老人來說,這樣的價格還是有點高。如何在成本與老人接受度之間找到平衡,成了社區食堂運營的一大難題。

怎么辦好“社區食堂”?
據我們了解,“社區食堂”這一為解決老年居民吃飯難問題的新事物,運行起來并不輕松。
作為應對老齡化、便利老年人就餐的民生工程,自2022年住建部、民政部推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以來,社區食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2023年全國新注冊社區食堂超1700家。
南京市人民政府在2024年也發布了《南京市“寧享助餐”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總體目標:至2026年建成100個示范性老年助餐點,實現助餐服務覆蓋城鄉社區,提升老年人獲得感。
政策環境的利好并不足以支撐辦好社區食堂。2024年全國各地出現了社區食堂關停潮。據報道,沈陽、淄博等地都出現了大量社區食堂因虧損而倒閉現象,社區食堂普遍面臨成本高昂、補貼減少后的生存壓力,并存在定位失準、運營和服務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
而我們調研的這兩家社區食堂,卻顯得很有“活力”。它們做對了什么?
答案是:辦好社區食堂,關鍵在社區。

依托社區的食堂
走進這兩個社區的食堂,很容易發現共性:它們的運行模式,都深深扎在各自社區的土壤里。
比如食堂開在哪里,就很重要。能仁里的慢時光社區食堂選址在能覆蓋四個周邊社區的位置,網格員趙培說:“老年人很多,將近2萬個。”雨花街道的社區食堂開在社區中樞的便民中心,并提供房租補貼,“社區居委會就在樓上,街道書記也常來吃飯”。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監督、溝通和解決。
甚至社區食堂叫什么名字,基層管理者們也費了很多心思。李媛媛和趙培告訴我們,“為什么叫慢時光?”就是為了融入一些“過去的回憶”,突出“老南京”等等的設計在里面,抓住了能仁里人文歷史的元素,主打懷舊復古風。

能仁里社區食堂
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除了政府補貼,消費市場對社區食堂的正反饋也非常重要。
位于清溪路的熊貓餐廳前身是職工食堂,在被探店博主發現后,已經晉升為“南京博物院周邊寶藏餐廳”。國慶節前夕,來此用餐游客多了起來,他們都是因為看了小紅書或抖音的推薦,才找到食堂。食堂經營者陳先生說,現在除了外地游客來打卡,還有很多周邊職工光顧。因此在菜品上仍然堅持做老職工們“熟悉的味道”。在被選為“助老餐點”后,老年人來就餐可享受用餐補貼。政府雖未向餐廳本身提供額外資助。但通過社交媒體的“種草”以及周邊老職工的情懷,熊貓餐廳也有了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
能仁慢時光社區食堂和清溪路熊貓餐廳,顯示了要把社區食堂辦好,辦法可能有很多,道路可能有多條。前者依托政府與社會資源聯合的拖底民生項目,后者采用的是兼顧便民助老功能的市場化模式。無需比較優劣,能讓助老這一公益目標落地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為了滿足像李叔這樣的社區老年人吃得飽、吃得好、吃得熱鬧的需求,社區食堂提供的不僅僅是一頓簡餐,它要有溫度,更要能持久發展。社區食堂要放下“暖心的飯桌”,需要精準政策支持、專業運營、市場和鄰里等多方共建。唯有如此,這份溫暖才能從一餐飯開始,流淌到社區的每個角落。
參考資料:
1、南京雨花臺區構建“幸福三圈”民生服務體系。中國江蘇網。2022年。http://jsnews.jschina.com.cn/nj/a/202210/t20221017_3095038.shtml
2、關于印發南京市“寧享助餐”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南京市人民政府。2024年。https://www.nanjing.gov.cn/xxgkn/zfgb/202409/t20240927_4775291.html
3、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老年人的孤獨與突圍。微信公眾號:繁華落晉。2025年。https://mp.weixin.qq.com/s/pI3_d1OuLE-FQ7YPISUDcQ
4、初始投資大、運營成本高、餐食定價低……很多社區食堂撐不住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2025年。https://baijiahao.baidu.com/s?>
本文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WeChina微觀中國”項目、未來編輯部一流課程的學生實踐作品。
歡迎您通過投稿、提供線索等方式,和我們一起,在宏大敘事里找到微觀中國!聯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