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帶體香、抗旨被殺?別被騙了!真實香妃大齡入宮,卻過得不錯

清代王陵示意圖
如果你想探訪清朝的皇家陵園,從北京出發,沿著高速公路向東行駛大約兩百多公里,就能到達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在這片廣闊的陵區里,乾隆皇帝的裕陵靜靜地坐落其中。而在裕陵的西北方向,還有一片屬于他后宮妃嬪的墓地,叫做裕妃園寢。
這個園寢里,安葬著乾隆皇帝的三十六位妃子。在陵區的第二排東側,有一座特殊的墳塋,它的主人是乾隆后宮里唯一一位來自異族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位女子,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容妃,也就是民間傳說中鼎鼎大名的“香妃”。

一、香妃入宮
現在大家基本上都認可,民間所說的“香妃”,其歷史原型就是乾隆的容妃。為了方便敘述,我們在下文中,就姑且稱她為香妃吧。
時間回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今天新疆葉爾羌地區的一個貴族家庭里,一個小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后來的香妃。和許多草原上的貴族女孩一樣,她在大草原上放羊、打獵,無憂無慮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時代。

但那個時候的南疆,局勢并不安寧。當地的回部勢力反復叛亂,從康熙年間開始,戰火就斷斷續續燒了幾十年。在香妃二十歲那年,清朝軍隊進軍伊犁,平息了準噶爾部的叛亂。沒想到兩年后,回部的大小和卓木又發動了叛亂。不過,大小和卓木的統治并不受當地人歡迎,在清軍平叛的過程中,很多當地部落都選擇與清軍合作,香妃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各部落的協助下,清軍終于徹底平定了南疆的叛亂。
協助朝廷平叛,這可是大功一件。乾隆皇帝為了籠絡南疆各部落,穩固在那里的統治,自然要對這些有功之臣大加封賞。于是,二十七歲的香妃,就跟著她的哥哥圖爾都以及其他部落首領,一起來到了北京城,接受皇帝的獎賞。那么,該如何才能讓這些回部貴族真正歸心呢?除了封官賞錢,乾隆皇帝很自然地想到了清朝處理民族關系時常用的辦法——聯姻。

就這樣,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四,香妃奉皇帝的旨意入宮,被冊封為“和貴人”。據說,就在香妃入宮那年,故宮里從南方移植來的荔枝樹竟然結了兩百多顆果子,這在當時被看作是天大的吉兆,乾隆和皇太后都非常高興。要知道,在清朝后宮里,妃嬪的等級從上到下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這八個級別。香妃一入宮就直接跳過了最低的兩級,被封為貴人,這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對這次聯姻的重視程度。
此時此刻,香妃的心情想必是相當復雜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在高墻之內,是她完全不熟悉的人、語言和食物,這一切難免讓她思念起家鄉那廣闊的草原和潔白的帳篷。不過,這時候的香妃已經二十七歲了,在貴族家庭長大的她,或許早已對自己的婚姻有過這樣的心理準備:一切都是為了家族的榮耀。
二、香妃的宮內生活
一提到政治聯姻,人們總會聯想到強迫和不幸。關于香妃的種種傳說,比如被強搶入宮、企圖刺殺皇帝、心中另有戀人等等,很可能就源于大家對這種婚姻的刻板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部家喻戶曉的《還珠格格》了。
但真實的歷史,卻并非如此。通過梳理清朝的文獻和檔案,我們發現,香妃在宮里的生活,似乎過得還挺不錯,至少在物質層面是這樣。
香妃入宮后,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可以說,乾隆皇帝對她很是寵愛。香妃遠離家鄉,生活習慣和語言都與京城格格不入,思鄉之苦在所難免。乾隆為了照顧她,特地為她配備了一名回族廚師,讓她能隨時吃到家鄉的味道。同時,從檔案里我們也能看到,每當有回部進貢瓜果,香妃總能多分到一份。在宮廷宴席上賞賜給她的菜肴,也都是經過專門挑選的,比如羊肉、手抓飯等。

為了緩解香妃的思鄉之苦,乾隆皇帝還特地將新建好的寶月樓撥給她居住。說起這寶月樓,也就是現在的中南海新華門,還有一段故事。它最早是乾隆為了觀景而修建的,后來在它的斜對面,又建起了專門供回族人居住的“回回營”。香妃和家人剛到北京時,就被安置在這里。雖然民間傳說寶月樓是乾隆專門為香妃建造的,這在時間上對不上,但乾隆確實把這座樓給了她住。坐在寶月樓的窗前,香妃可以看到對面的回回營和后建的清真寺。因此,寶月樓在民間也有個別稱,叫“望鄉樓”。
除了在飲食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乾隆皇帝還經常帶著香妃一起出巡和打獵。這些活動雖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不能否認其中有乾隆愛玩的成分。香妃入宮后,常常陪伴在皇帝左右,這也足以證明乾隆對她的寵愛。比如乾隆三十年的第四次南巡,香妃就與皇后、令貴妃等人一同隨行,這兩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如懿和魏瓔珞了。不過,這次南巡對后宮來說可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因為正是在這次途中,發生了皇后那拉氏斷發抗議、最后被打入冷宮的驚天變故。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香妃,想必內心也是感慨萬千吧。

香妃以貴人身份入宮,之后在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三年兩次晉升,最終成為了容妃。在冊封她為容妃的詔書里,有這樣的評價:“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大意就是說她溫順、恭謹、守規矩。從她入宮開始,正值后宮里皇后和令妃斗爭最激烈的時候。香妃親眼看到低調恭順的令妃一步步獲得圣寵,而善妒的皇后最終落得凄慘下場。想必她對“守規矩”這三個字在后宮的生存價值,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香妃離世
自從如懿和令妃相繼去世后,乾隆就不再冊立皇后和皇貴妃了,而貴妃也成了空缺,因此,“妃”就成了此后乾隆后宮里最高的品級。在這之后的日子里,香妃在后宮的地位相當高,比如在乾隆四十八年的一次宮廷大宴上,四十八歲的香妃就坐在東邊桌子的第二個位置。
1788年5月24日,也就是乾隆五十三年的四月十九日,香妃在自己的寢宮內與世長辭,隨后被安葬在裕妃園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了什么呢?是故鄉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牛羊,還有那漫山遍野盛開的沙棗花?還是那些已經被封侯拜爵的同族兄弟?又或是自己一生未能留下一兒半女的些許遺憾?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香妃去世三年后,八十歲的乾隆皇帝還曾在寶月樓憑吊她,并寫下了“卅載畫圖朝夕似,新正吟詠昔今同”的詩句。此時,當年和香妃一同進京的那些回部貴族,早已是高官厚祿,滿朝勛貴了。可見,皇帝的行為中,既有對舊人的情義,也有對時局的政治考量。皇家的婚姻,大抵就是如此吧。
文史君說
香妃從二十七歲入宮到五十五歲去世,遠離故土的思鄉之苦肯定是有的,但她也享受了皇帝的寵愛和富足的生活。相比于民間傳說中那個性格剛烈、結局悲慘的奇女子形象,真實的人生或許不那么符合大眾對“傳奇”的期待。但對于一個女人來說,也許這樣平順安穩的一生,才是更好的結局吧。
參考文獻:
1、劉桂林:《乾隆與寶月樓》,《中國縈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
2、孫景儒:《香妃其人與香妃墓再考》,《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3、趙鑫虎:《關于“香妃”研究》,《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為AI生成,僅供展示和參考,請注意區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