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月談:鼓勵設置“無作業日”,傳遞出更清晰的教育信號
近日,教育部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及各類突出問題,發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其中鼓勵中小學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等舉措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廣大網友認為,這是中小學教育從“減負”到“提質”的結構性升級,更是以學生為中心、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實踐,體現出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回歸育人本質的教育內核。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事關立德樹人,事關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唯分數論”催生出“多學一刻就多一分勝算”的內卷思維,將孩子們裹挾在“題海戰術”中。這種長期透支的學習狀態,暗藏心理健康危機。2023年一項全國調查顯示,學生群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許多家長反映,作業多是孩子睡眠時長不夠的主要原因。在這種背景下,鼓勵設置“無作業日”,正是對這一慣性思維的系統性糾偏。
鼓勵設置“無作業日”不僅是為了“減負”,更是為成長“留白”,為被作業和焦慮裹挾的中小學教育“松綁”。這項措施嵌套于考試改革、體育強化、睡眠保障、網絡凈化等系統化方案中,以政策引導科學育人,用優質教學替代課后機械作業,推動教育評價從單一學業指標,轉向體育鍛煉、社會實踐、興趣探索等多元化路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無作業日”的本質,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轉型——從“盯著分數”到“看見孩子”。這既需要學校科學制定教學方針,從源頭減輕作業負擔,也需要家長放下“搶跑焦慮”,在生活中多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利用好“無作業日”讓孩子放松身心、涵養性情。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落地后,也要謹防個別機構借機通過設立“無作業日培訓班”等方式變相傳遞焦慮,消解政策效果。只有各方協同發力,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構建多元教育評價體系,才能讓“無作業日”真正成為學生的“成長賦能日”。
沒有身心的健康,一切分數與成績都將失去意義。從“雙減”到“新十條”,政策的疊加傳遞出清晰信號: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完整的人”。當教育回歸本真,當成長擁有空間,青少年才能在舒展的環境中涵養心理韌性、培育綜合素養,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