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最新諾獎成果制造流體芯片,未來電腦將是“水”做的?
編者按: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從高精尖設備的研發,到對深海、外太空等極端環境的大膽探索,每一項革新與突破的背后,都離不開新型先進材料的支撐!“逆天改命”新材料系列文章將聚焦那些材料中的“叛逆者”。它們借助科學家們的巧妙設計以及前沿技術的加持,徹底改寫了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從而打破命運的枷鎖,以全新的姿態,肩負起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未來的重任!

分級 MOF 納米流體器件中存在納米(nm)級與埃(?)級的通道 圖片來源:該研究論文
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金屬有機框架(MOF)”研究背后的科學工作者。這類研究利用配位化學成鍵原理,讓科學家們得以像搭“樂高積木”一樣連接金屬離子和有機分子,從而創造出各種各樣,具有獨特性質與功能的新式材料。但你知道嗎?MOF材料在被創造之初,曾廣受質疑與輕視。
由于早期的MOF材料穩定性較差,在當時也沒顯現出很強的應用潛力,所以一度被許多學者看作是沒用且脆弱的“丑小鴨”。
然而最近,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科學家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利用MOF的新思路。他們試圖開發出一種相當“異類”的流體計算機芯片!
是的,這種芯片的主體部分將不再是固體,而是液體的!它的運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人腦”,且具備短期記憶特性!
MOF,這類當初不起眼的冷門材料,如今不僅幫助它的研究者們斬獲了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更是可能在將來顛覆基于傳統硅基芯片的研究,催生出下一代“水汪汪”的超級電腦!
01看科學家如何在微觀世界中“駕馭”離子
我們身邊的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汽車中控等,它們的核心都是由硅基材料制成的微型芯片。這些芯片上的晶體管,如同一道道閘門,通過精確控制電子的流動來處理信息。
這種傳統芯片的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十分精確!然而隨著人們對于計算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及近些年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不斷興起,傳統芯片由于在材料固有特性、運作機制、制造工藝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升級速度正逐漸放緩,變得愈發難以滿足人們飛速增長的需求,并在一些領域成為了技術發展的瓶頸!

常見電路板及各種芯片都是固體 圖片來源:維基媒體 Mister rf
那么,能否另辟蹊徑,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傳遞和處理信息呢?一些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界的超級計算機——人類的大腦。
在人腦中,信息的傳遞方式之一是通過液體中離子的轉移來進行。神經元通過內外鈉、鉀等離子的跨膜流動,產生電位差,以此來進行電信號傳輸,繼而實現思考、感知、運動控制等功能。那么我們能否也利用類似的思路,制造出一種流體芯片呢?

神經元細胞圖 圖片來源:維基媒體 LadyofHats
電子計算的本質,是用電信號的通斷來實現邏輯判斷。在傳統的固體芯片中,人們通常以電子的流動為基礎來構建電路;而對于液體芯片,我們則要換種思路,去想辦法在微觀層面精確控制離子的傳輸,這屬于另一個領域——納米流體學(Nanofluidics),同時它也正好是一個可以讓MOF材料“大顯身手的舞臺”。
研究人員的基本思路是,制造一根根極其細小的通道,再向其中注入含有離子的溶液,然后通過巧妙地設計出一道道針對離子的“閘門”,用來“篩選”和“駕馭”特定種類離子的進出,讓它們按照我們設定的規則和路徑流動,最終實現邏輯計算!
在這個領域,過去的研究主要關注如何實現離子通道的“整流”功能,就像二極管一樣,讓離子單向流動。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實現復雜的信息處理,我們需要更精密的“三極管”等“晶體管”,來實現對信號的放大、切換,甚至是記憶功能。
02分級MOF納米流體晶體管的誕生
為了達成這一效果,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分級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流體晶體管”(h-MOFNT)。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主要利用分級MOF材料所制成的器件,具有該類材料代表性的高度有序的孔道結構。
為了實現更為精確的控制,h-MOFNT材料內部不僅具有納米通道,還通過向聚合物納米通道中加入分級MOF晶體而制作出“多維離子異質結”(multidimensional ionic heterojunctions)。
這種器件內的孔道可以非常小,甚至達到埃(?)級別(是納米的十分之一),而且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化學性質可以被精確設計,就像是為離子量身定制的“隧道”和“檢查站”。
簡單來說,這就像是在一個大通道里又嵌套了多個小通道,小通道里還存在著不同尺寸和結構的“微型孔洞”。這種“分級異質結構”賦予了h-MOFNT前所未有的離子傳輸特性。
傳統的固體電子晶體管通常是“三極管”,通過控制一個小電流來開關或放大一個大電流。而h-MOFNT則在納米流體領域同樣實現了類似的“三極管”效應!
研究人員發現,當鹽酸(HCl)溶液通過h-MOFNT時,其中的質子(H+)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非線性傳輸行為,具體來說:
在低電壓(0–0.2 V)時:質子傳輸順暢,其流速隨電壓同步快速增加,使得電流快速增大。在中等電壓(0.3–0.8 V)時:電流增大的速度開始放緩。而在高電壓(0.9–2.0 V)時:質子電流達到飽和,幾乎不再隨電壓增加而升高,這讓材料本身體現出一種類似于“電阻開關”的特性。
更神奇的是,這種三極管效應只對質子(H+)“發難”!而對于鉀離子(K+)等金屬離子,h-MOFNT則表現出傳統的“二極管”效應,也就是線性的整流傳輸。這就像h-MOFNT能夠“識別”不同離子,并對它們采取不同的“交通管制”措施一般。
后來研究人員又嘗試了其他濃度以及不同組成成分的溶液,最終證明該材料的這種非線性傳導特征對于質子具有普適性。

h-MOFNT實現了穩定的“三極管式”非線性質子(H+)傳輸特性 圖片來源:該研究論文
03流體電路成為可能
利用這個特性,通過將多個h-MOFNT并行設置,我們就可以構建出一個小型“流體電路”,為今后復雜流體電路的設計與制造提供基本雛形。

研究人員利用h-MOFNT搭建流體電路 圖片來源:該研究論文
那么,這種奇特的質子非線性傳輸的機制到底是什么呢?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理論模擬,揭示了背后的“秘密”。
在h-MOFNT復雜的內部結構中,跨相質子傳導會誘發內建電勢,這種電勢在通道異質結中會產生自調控(self-gating)效應。當外加電壓超過某一閾值,這種效應就會被激活。
通俗地說,當施加的電壓超過某個閾值時,一部分質子會從材料內部較大的納米級通道穿梭到更小的埃(?)級通道內。在那里,質子(H+)不容易傳輸,其傳導速度將被大幅拖慢,同時在兩種通道的界面間形成一個局部的內置電勢(ΔE)。
這個內置電勢會反向抵消外部施加的電壓對質子傳輸的驅動力,并干擾質子在納米通道中的格羅特斯機制(Grotthuss mechanism,一種加速質子傳輸的跳躍式機制),從而導致質子(H+)傳輸速度下降!
04像動物大腦一樣具備“短時記憶”
除了三極管效應,h-MOFNT還展現出了另一個令人驚嘆的特性——相當于憶阻器(Memristor)的記憶功能。
什么是憶阻器(Memristor)呢?這是一種特殊的電子元件,它的電阻值會根據流過它的電流歷史而改變,就像具備了“記憶”功能一樣。我們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就具有類似的“憶阻”特性。
h-MOFNT在質子傳輸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明顯的“遲滯回線”,這意味著它的電流-電壓曲線會隨著掃描電壓的方向和歷史路徑發生相應的變化。
前文已經提到,質子會在MOF內部異質結中積累形成內置電勢。當電壓反向施加時,這個內置電勢并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會持續一段時間,從而影響后續的質子傳輸,形成“記憶”。
這表示,新型流體電路將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記住”之前的電壓刺激,并影響后續的離子傳輸,就像具備了短時的記憶能力一般。

在未來的計算機內,硅基固體芯片和新型流體芯片或許將協同運作,優勢互補 圖片來源:引導AI繪制
當然,目前這種“類腦”芯片還處于極為基礎的研究階段,但就好像當初不被看好的MOF材料如今已斬獲諾貝爾化學獎了一般,有潛力的研究方向,只要假以時日,都可能實現長足的發展,繼而厚積薄發,最終改變世界。
將來,如果這種“類腦”芯片能夠投入應用,由于它可能擁有更小的計算單元,或將突破傳統固體芯片硅材料的物理極限,從而實現更強大的計算能力。
同時借助這種對特定離子信號的精確識別與處理技術,研究人員還有望開發出更靈敏、更具選擇性的生物傳感器或化學傳感器。
甚至于,將來我們還可能利用這項研究制造出“流體憶阻器”,它們將具備更復雜的記憶與學習能力,為構建模擬人腦神經突觸功能的“類腦芯片”打下基礎。
或許未來的強人工智能也將因此而誕生,屆時它們將擁有更接近生命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宋世超
審核專家:薛斌 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中國化學會《化學通訊》編委、《無機鹽工業》青年編委
本文在科普新媒體平臺“蝌蚪五線譜”刊發,經授權發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